笔下文学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999章 扩大统治根基

第999章 扩大统治根基(1 / 2)

“无论什么样的改革,总会牺牲一部分人。”

“重制礼乐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受益!”

送刘宗周走出,朱由检感叹道。

他在决定重制礼乐时,对此就已经有心理准备。

但是刘宗周这个专注学问的儒者,对此却有些难以接受。

之前朝廷要强制迁徙人是阉党、流民和宗室贵族,后来又加上了抵制汉化的异族和违法犯罪人员。

刘宗周也觉得这些人应该迁徙,对这些人利益受损的感受并不深。

如今朝廷决定要强制迁徙余丁,刘宗周顿时认识到:

这是要牺牲一部分人。

余丁有什么错误?为何要强制迁徙他们?

这和他重制礼乐、让民众安居乐业的目的完全不同,让他内心陷入矛盾。

如果不是朱由检好好劝说、又安排给他一大堆维护生民的任务,估计刘宗周有可能撂挑子不干。

那是朱由检无法接受的,他可不想自己的重制礼乐中途换人,让民众失去信心。

但是不管怎么说,余丁迁徙的政策不可变,大明的土地已经无法养活更多人。

能变动的只有执行措施,可以考虑刘宗周建议的余丁分流,留下更多的人从事工商业。

不过这些还不够,朱由检准备出台更明确的政策,让一部分人安心。

总不能因为这个措施闹得人心惶惶,天下为之不安。

——

在这种情况下,钱谦益呈上的一份奏疏,落入他的眼里:

“优先迁徙贫困人口,有恒产的家庭不迁徙。”

“士人有恒产有恒心,可以作为根基。”

这是钱谦益提出的建议,用《恒产论》的理论,建议朝廷保留恒产者,把贫困人口迁徙出去。

这其实是朝廷心照不宣的政策,之前迁徙流民,就是把一无所有的赤贫人口迁徙出去。

如今迁徙余丁同样也是,在这个政策中,朝廷不是要把长子以外的男丁都迁徙。而是只迁徙自有土地两亩以下的余丁,强制这些人去海外。

这个政策对无地少地的农民来说很难办,他们的长子都不一定有两亩土地,更何况家中余丁?无地少地的家庭,家中长子之外的男丁长大后,只能按朝廷政策迁徙。

但是对地主富农来说,却根本难不到他们。只要他们给子嗣分配两亩以上土地,就能把子嗣留在境内。

钱谦益的奏疏,揭开了这个面纱,点明恒产者不迁徙,就是迁徙贫民。

朱由检最初看到奏疏是很生气的,觉得钱谦益又在走歪路,需要引导修理。

但是如今再看,却察觉了他的用意:

这是要稳定一部分人,作为朝廷的统治根基。

“每个政策都有一部分人利益受损,但是绝不能得罪所有人。”

“士农工商四大群体,工商如今在政策上受益,但他们的力量弱小,很难发出声音。”

“士人、农民绝不能全部得罪,必须要稳住一部分。”

朱由检对此思考着,心中已经倾向于采纳钱谦益的建议。

在这样一个乱世,稳固一部分人是必须,大明需要支持朝廷的人。

而且朱由检对大明的官吏操守是绝不信任的,余丁迁徙政策如果实施,一定会有不法官吏勒索人。

所以,给一部分人保障很有必要,明确他们不会被迁徙,不会因此受损。

这部份群体,钱谦益选的是士人,或者说是恒产者。

朱由检打算更进一步,明确士人划分,把更多的人纳入士人。

他为二十二日的经筵,定下一个主题,那就是如何保护士人。

按照这个时代的说法,可以称为:

养士!

——

养士这两个字,对士人的吸引力是毫无疑问的。

钱谦益作为主讲官,极为激动地道:

“《礼记·王制》曰: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

“除了贵族之外,朝廷还要养士。”

“朝廷分封贵族后,藩属国君必然会养士人。”

“朝廷要和藩属争夺人才,对士人必须更重视,让他们拥有恒产。”

这是很现实的一方面,分封之后一定会有人才流失,投靠藩属国君。

如果大明对待士人不如藩属,会有更多士人投靠他们。

那个后果是灾难的,春秋战国之时,很多国家就是因为养士崛起。

朝廷必须要养士,把最优秀的人才留下来。

朱由检认真聆听,对此点头赞许。又饶有趣味地道:

“先生说的士人都包括谁?进士、举人和秀才?”

“还有所谓的恒产者,他们都属于士人吗?”

钱谦益揣摩皇帝的做法,回道:

“进士自然是士人,举人、秀才同样。”

“陛下允许捐纳公士,定为最低一级勋位,并确定文武官员和匠官等人员的勋级。”

“只要被授勋的,都拥有公士以上勋位,都能称为士人。”

“士人不一定是恒产者,恒产者也不一定是士人。”

这个解释,颇合朱由检的心意。

因为他在登极之后,就着力打造公士阶级,并且在选举上和公民区分开。

在大明初步确定的选举制度中,普通公民只有选举权、没有被选举的权力。只有获得公士以上勋级,才能被选举为议员。

公民和公士,属于两个阶层。如今他要做的,就是明确公士阶级,并且扩大士的概念,稳固更多的人。

他向群臣说道:

“无论农工商军,凡是立功受赏,获得朝廷勋级的,都可称为士人。”

“士人是什么?是民众中的精英,也是民众的表率。”

“各阶层的优秀人士,都能成为士人。”

定下这个原则,朱由检把士人看作精英人士对待。

并且要扩大这一群体,让他们成为朝廷的拥护者:

“进士、举人、秀才,他们都是士人。”

“秀才之下的童生,难道就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