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998章 仁义为本,鼓励生育

第998章 仁义为本,鼓励生育(2 / 2)

这个说法,在场的人没有人敢不同意。

无论从哪个角度,溺婴都是毫无疑问的陋习,父母残害子女是大不仁。

但是新生的婴儿有什么能力反抗?就算禁止溺婴,想残害子女的父母,也有其它办法杀害他们。

吏部侍郎李若星道:

“单单严刑峻法还不够,要从道德、甚至宗教上教育,把溺婴作为有伤功德的行为。”

“而且还要让民间养女儿有好处,刘公制定婚姻礼法时,是不是对此多考虑?”

按皇帝说的对等原则制定婚姻礼法,刘宗周是很拿手的。但是关系到利益方面,他就不明所以了,询问李若星道:

“李侍郎说的是哪方面,应该如何让民间养女儿受益?”

李若星在治政上是很有一套的,而且对民间丝缕之利都很关心,提议道:

“皇上说过十五及笄就可以谈婚论嫁,现在推后到十八岁,是为了限制人口和优生优育考虑。”

“那么这中间的三年时间,就是能操作的地方。可以让女子做工补贴家用,或者订婚之后收节礼。”

“在订婚到结婚期间,每逢重大节日,男方向女方家里送节礼。”

“这样稍有些收益,弥补他们多养女儿三年的花费。”

这个办法,听着是可行的。

但是刘宗周考虑之后却说道:

“用收礼弥补损失,确实能让女方家庭获得一定收益。”

“但是就怕将来会变化,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会让一些人的嫁女,转变成为卖女。”

李若星闻言说道:

“把节礼纳入聘礼不就可以了,嫁妆和聘礼的差额,仍旧限制在两成以内。”

“福建那边溺女的一个原因,还有厚嫁风气。要强制规定嫁妆的限额,降低婚礼花费。”

“总之,要想办法让女方家庭接受十八岁才能嫁女,否则他们会私下早嫁,甚至在生下女婴时就溺女。”

“这种陋习……”

摇头感叹,李若星、还有在场的很多官员,都觉得这种事情实在难解决。

刘宗周在考虑之后,也只能接受李若星的建议,在订婚和结婚之间,加上逢年过节的节礼。

不过他对节礼限制很多,而且把节礼的花费,纳入聘礼之中。如果女方悔婚,需要退还聘礼,甚至还要赔罪。

——

这些修改,被整理成建议提交。

朱由检看到之后,询问其中原因。

得知是担心养女儿时间太长,可能会加重溺女陋习后,朱由检也不由叹息:

“人性本善,身为父母有谁愿意杀害子女呢?”

“之所以有这个陋习,是因为有些地方太过贫困,难以养育子女,不得不将其溺毙。久而久之,就演变成溺婴陋习。”

“想要完全解决,需要发展生产,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并且要提高他们的道德,让民众知道礼义廉耻。”

“现在发展跟不上,只能把多余的人口迁出去。”

“让他们有个出路,总好过生下来就被溺毙。”

这番感叹,刘宗周听到后为之沉默,进一步认识到重制礼乐的残酷:

为了整体的大仁,必须要牺牲一部分人。

那些被强制迁移的民众,要付出代价保障大明安稳。

自己秉承仁义治国,为何要面对这些。

现在这个做法,是否真的是仁义?

一时间,刘宗周的脸色变幻不定,不知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朱由检看他的表情,就知道这位先生在钻牛角尖,劝慰道:

“先生无需自责,梁惠王尚且知道遇到凶年移其民。”

“如今大明人多地少,只有迁移民众,才能实现孟子所说的五亩之宅、百亩之田。”

“要秉承仁义之道,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迁徙时做好安置,减少移民损失。”

“并且要发展交通,让移民都有机会回乡探亲。”

说着,他转向具体政策,向刘宗周道:

“女子十八婚嫁,确实有些晚了点。”

“如果有的家庭在女子及笄后不愿养,朝廷可承担这个责任。”

“凡是及笄的女子,应该同对待余丁一样,纳入女工协会培训。能做工的做工,不会做工的帮助迁往海外,可以单独立户,同男丁一样授予五十亩土地。”

“这样给她们优待,应该有更多的家庭愿意养女子。”

刘宗周听到这点,心里总算好受了一点,又提议道:

“境内人均土地,是算上女子、孩童的。”

“臣以为应该给这些人分地,专门留出地方作为养子女的花费。”

“例如分配桑田、或者鱼塘山林。”

朱由检点头赞许,说道:

“高标准农田分给男丁,保证多收获粮食。”

“但是桑田、棉田之类,可以分给女子。”

“对高标准农田之外的官田等公田,都要定下这个政策,优先给贫困家庭、生育子女多的家庭租佃。”

“子女满周岁就可申请一定土地租种二十年,在子女婚嫁后收回。抚育子女多的可以多租地,男女一视同仁。”

这应该会提高人们生育子女的积极性,不至于因为限制人口,就变得不敢生育甚至溺婴。

朱由检还需要人口开发海外呢,所以他的限制人口主要是限制境内农业人口,对于其他地方的人口增长很鼓励。

而且,为了减轻抚育子女的负担,他强调道:

“男子成丁、女子及笄之前,不得收取任何赋税和徭役。”

“各地应建立妇幼保健院,对怀孕妇女和七岁以下孩童的医疗,朝廷应拨款补贴。”

“城市还应设立托儿所、幼儿园,帮助男女都有工作的家庭抚育子女,减轻他们的负担。”

“总之,不能增加民间抚育子女的负担,仍旧要鼓励生育。”

“各地养济院也要多设,专门设立孤儿院,收养孩童加入卫所,以后为国服役。”

“民间不愿养的孩童,朝廷要养起来。”

嘱咐刘宗周制定相关法案,在限制境内农业人口的同时,保证人口增长,用于开拓海外。

刘宗周听到这么多以仁为本的政策,心里总算好受了些。觉得皇帝还是没变,仍是那个奉行仁义之道的皇帝。

只要有这个共同点存在,他就愿意为皇帝效力,帮助皇帝重制礼乐。(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