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要求是:大明将来的农业人口,不能超过两亿。”
“将来要根据各地的人口承载力,确定人口上限和迁徙标准。”
为农业人口划定一个红线,严格执行限制。
将来如果有某地超过限制,就按韩爌说的强制移民。
这个政策将和高标准农田配套,朱由检叮嘱韩爌、毕自严等人,在划定各地的高标准农田数量时,确定农业人口上限。
先前还对高标准农田、以及附带的税收额度颇有意见的群臣,得知农田数量和农业人口上限有关后,对于高标准农田再也不抵制了,甚至巴不得家乡多一些高标准农田。
他们可不想自己的后人被强制迁往海外,当前这个时代海外开拓的死亡率很高,而且以当前的交通条件,迁往海外就很难回来,堪称生离死别。
也有臣子认为强制移民造成生离死别不仁,但是对过多的人口,他们却没有办法解决。
——
朱由检倒是知道一些办法,但他没有自己说,而是和群臣继续讨论,询问徐光启道:
“徐先生,你是这场经筵的主讲官,说说该怎么办?”
徐光启早有思索,当即就献计道:
“除了首辅所言的办法外,臣以为应该提高农业生产。”
“无论是海外传来的高产作物,还是更好的肥料和水利,都能提高生产。”
“如果平均亩产由2.3石提高到2.5石甚至更高,当前耕地所收获的粮食,就能养活更多人。”
“尤其是高标准农田建设,臣以为应该加紧。把高标准农田的数量和平均亩产纳入考核,任命专门负责的官员。”
朱由检点头赞许,吩咐吏部和户部做这件事。
并且叮嘱礼部,在各地推选孝悌力田时,增加擅长耕种的农人名额。并且邀请他们加入农科院,试验各种种植方法,把更有效的种田方法推广开。林业、牧业等方面同样,增加农业生产。
农科院就是徐光启主持的,他对此当然很欣喜,又献计道:
“为了尽量让土地均分,臣以为还应该移民。”
“南方人多地少,北方地多人少。朔方、五原、云、代、辽西皆耕地也,弃而芜之,臣以为应该移民开垦。”
这是朝廷在做的事情,朱由检道:
“辽西等地开发,已经正在展开。”
“不过如今的情况你们也知道,北方将有持续十几年的大旱。”
“对这些地方的开垦要慎重,不能在不适合耕种的地方种地,收获不多不说,还会带来灾难。”
“大规模移民的方向,应该是南洋等海外。”
“攻略安南,就是为大明增加的人口,寻求生存空间。”
群臣闻言称贺,赞扬当今皇帝心系生民。
之前对辽东之战后立刻开始安南之战有非议的臣子,如今也转变态度,变得支持起来——
实在是不支持不行,大明不向外开拓,内部就会普遍贫困、流民遍地。
一不小心就会发生大乱,乱世到来谁都逃不开。
想想那些乱世对人口造成的损失,之前还对改朝换代无所谓的官员,都变得拥护大明起来。
在朱由检提出的人地矛盾、生存需求等理论下,这些大明官员,终于认识到他们和朝廷是一体,应该维持安稳。
之前对皇帝花钱移民不怎么关注的官员,如今也开始关注这个问题。
移民工作的重要性被进一步提高,朱由检任命返回朝廷的张梦鲸继续负责移民事务,专门在戡乱救灾委员会下成立移民小组,协调移民事宜。
对于如何移民,朱由检也提出了观点:
“移民之时,优先迁徙流民,其次就是没有自有土地的农户。”
“再然后就是少地的,人均两亩以下的,优先组织迁徙。”
“尤其是这些家庭的余丁,鼓励他们迁到海外去。”
“只要去了海外塞外,就为他们分配至少五十亩土地,让他们在当地拥有恒产安定下来。”
仿照卫所的余丁制度,确定余丁迁徙制。
如果有某个家庭的余丁没分到土地、或者只有两亩以下土地,那就组织迁徙。
只要十六岁成丁,就纳入相关名册,作为预备移民,让他们自己择地迁徙。
如果二十岁加冠还没迁走,朝廷就会强制迁,安排去海外种地。
实在不愿意去海外怎么办,其实还有出路,那就是从事工商业。
徐光启就提出建议道:
“超出上限的农业人口不一定必须迁往海外,还可以转入工商业。”
“有的工人能生产出足够数十人使用的产品,如果他们的产出足够多,就可以养活更多人。”
这同样是朱由检准备的一个方向,他很是高兴地道:
“先生所言甚是,朝廷接下来的重点,就是发展工商业。”
“工商业能吸纳多余人口,将来农业户口和城市户口要分开。”
“农业人口根据耕地数量设限,城市户口根据当地存粮设限。这些粮食可以来自内地,也可以来自海外。只要粮食足够,就能养活他们。”
“但是对粮食不足的地方,城市人口同样要限制。”
“对于长时间失业、无法维持生存的城市人口,同样要强制迁徙海外移民。”
给那些不想迁徙海外的人口一个出路,让他们去城市从事工商业。
但是如果在城市都无法生存,他们仍旧要被强制移民。
各个城市的人口上限,同样要按粮食来。
这个规定,充分显示了对粮食的重视。一些参与经筵的贵族,对此喜形于色。
因为他们认识到,现在去海外开藩种田,基本是稳赚不赔的。
每个想扩充人口的城市,都必须找到稳定的粮食来源。
他们积极支持这个措施,认为工商业人口同样要设限,并且要大力开拓海外,以便安置移民。
在君臣的积极讨论下,解决人地矛盾的措施,被一个个提了出来。
在如何限制人口上,朱由检还提出提高结婚年龄,把男女合法的结婚年龄,定为二十岁和十八岁。以便降低人口膨胀的速度,并且优生优育。
农业户口和城市户口的限制,都要根据粮食来。
同时,为了鼓励增加耕地,朱由检重申《开拓法案》。鼓励大明子民向外开拓,增加生存空间。
解决人地矛盾,被确定为国策,成为朝廷当前这几年工作的重点。(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