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997章 解决人地矛盾的办法

第997章 解决人地矛盾的办法(1 / 2)

人地矛盾的提出,给大明朝野带来新的话题。

朝堂上就不用说了,这是皇帝在和首辅谈话时提出来的,只要有眼力的官员都会重视。

舆论界、学术界在宗教话题后找到了新的热点,同样对这个问题积极讨论。

借此东风,钱谦益主持的翰林院,发行了《翰林》第二期。

这一期的文章质量不如第一期,但是皇帝的《矛盾论》一文,足以让所有官员、士人,每人都有一份。

《翰林》期刊,开始站稳脚跟,成为大明的最高学术刊物之一。

张溥主持的《科学》,同样没有闲着。针对皇帝提到的人口、耕地等数据,邀请户部官员撰写论文。

这种以数字说话的风格,成为了《科学》的鲜明特点。

科学作为以数学为基础的学问,同样在人们心中扎根。

就在这种形势下,二月十二日经筵重开,朱由检邀请徐光启,讲解人口和耕地。

徐光启对此是激动的,因为他这段时间由于信仰景教,在朝野饱受非议。

皇帝让他讲学,是对他的肯定,至少其他人不会再对他的忠心和学问进行攻击。

为此,提前得知消息的他,早早做了准备。根据《农政全书》的《井田考》,写了一篇论文。

在经筵开讲的时候,他更是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认为当前的大明不应该鼓励生育,而是要限制人口,重视人口问题。

他向皇帝和群臣道:

“生人之率,大扺三十年而加一倍。自非有大兵革,则不得减。”

“以此计算,大明当前的一亿五千万到二亿人口,在三十年之后,可达三到四亿。”

“按四亿人口估算,八亿亩耕地就是完全均分,每人也只有两亩地。”

“以平均亩产2.3石计算,两亩地收获的粮食是4.6石。缴纳赋税之后,只有四石左右。”

“朝廷对流民的赈灾标准是大口每人每月食米3斗,一年十二个月就是3.6石。”

“人在吃粮之外还有许多需求,而且种田还有可能遇灾。每年收获四石左右粮食,就是挣扎在生死线。”

这个冷酷的现实,随着科学计算,摆在所有人面前。

群臣都认识到皇帝所言不是危言耸听,大明当前的人口,确实达到了极限。

深知民间土地分配有多不平均的他们,知道大明当前,就有很多人的土地不足两亩。

十亩耕地以下的农户,在大明能够超过一半。以每户五口估算,这些家庭人均土地不足两亩,已经挣扎在生死线。

他们之所以勉强能活,是因为可以租佃大地主的土地。

但是人口再膨胀一倍的话,租佃都会变得很困难。

一定会有人租不到,甚至完全失去土地变成流民。

流民多了会怎么样,多半就会造反——

在皇帝提出五层需求理论,正视人们的生存需求后,他们都已明白,民众吃不饱饭就会造反。

想到徐光启说的“非有大兵革则不得减”,这些人心中发冷,隐隐明白了以前的朝代灭亡的原因。

同时明白了为何国初稳定后,容易出现盛世:

从人口和耕地来看,经过前朝灭亡、新朝开国的大乱后,只要分配土地稍微平均,民众就能安居乐业。随着生产的恢复,盛世自然而然就会到来。

然后,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的不足,人们又会变得吃不饱饭,天下开始发生混乱。

大明当前就达到了这个阶段,如果他们不做些什么,乱世的降临只在眨眼之间。

——

想想就对这些胆寒,首辅韩爌说道:

“陛下,人地矛盾,确实是当前大明的主要矛盾。”

“大明应限制人口、增加耕地。”

提出了两个解决人地矛盾的措施,完全接受了皇帝提出的人地矛盾是主要矛盾的观点。

朱由检听到他这番话,又见群臣没有反对,顿时赞许地道:

“首辅所言,正是朝廷需要做的。”

“但是如何限制人口,如何增加耕地,还需要仔细讨论。”

“韩先生,你认为该怎么办?”

韩爌在听到皇帝提出人地矛盾后,就思考了许多。如今听到皇帝问计,当即就回复道:

“臣以为应该根据各地的耕地、尤其是高标准农田数量,确定人口上限。”

“凡是超过上限就移民,不允许流民存在,不允许农民失地。”

“对海外的开拓也应加强,用大明的军队,为大明开拓更多的土地。”

“把那些失地、少地的农民,强制迁徙过去。”

在对外政策上完全转为强硬,支持对外开战。

对农民则是更强硬,强制他们迁徙。

朱由检笑着点头,又问他道:

“那你觉得这个上限应该怎么定?”

“是按当前估算的最高两亿人定,还是让人口继续增长,增加到四亿再设限?”

韩爌当然不敢再增加,立刻道:

“大明现在已经流民遍地,不应继续增加。”

“臣以为可以定两亿为上限,超过这个人口数量,就应强制移民。”

“在各地完成大造黄册、统计出人口数据后,就立刻组织迁徙。”

为了增加说服力,他还补充道:

“两亿人口,人均拥有耕地可达四亩,高标准农田也能有两亩。”

“只要确保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即使某地遇到大灾,朝廷也能调集足够的粮食赈济。”

“所以臣以为各地人口上限应该和耕地挂钩,尤其和高标准农田挂钩。”

“两亩高标准农田,对应一个人口。”

利用徐光启刚才的数据,增强自己的说服力。

对他运用数据说话,朱由检很是赞许,帮他补充道:

“两亿这个数字没问题,确实应该按照高标准农田来,并且确定普通耕地和林地、草原的人口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