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988章 佛骨舍利和僧团会

第988章 佛骨舍利和僧团会(1 / 2)

收到徐光启来信的孙元化,终于放下了心。

他在苏松新区停留的原因,就是担心京城的风波,影响到到出使团队。

如今皇帝明显对使团的成果很重视,并且暗示降低对景教的抨击。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放心北上,不用担心其他问题。

不过也有人起了其他心思,景教会监督主教龙华民道:

“皇上因为教廷没有回应,加强了对景教的限制。”

“我们从罗马带来的图书和人才,能不能改变这一点?”

孙元化摇头说道:

“这是不可能的。”

“皇上制定的对外政策,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对等。”

“承认罗马教廷在基督教国家的权力,已经可以说是让步了。”

“罗马教廷没有回应,就是无视大明的善意。”

“大明必须做出反应,直到罗马教廷回应朝廷的善意。”

这是他在了解京城的风波后,揣测出的原因。

传统上,大明皇帝作为天子,拥有统治天下的权力。

其他国家也被视为藩属,根本没有和大明对等交往的权力。

当今皇帝修改了这个政策,明确了外国和外藩的区别。并且制定了和平共处、互相尊重、互惠互利三大原则,作为对外交流的规矩。

罗马教宗作为教宗国的统治者,还有为其他基督教国家君主加冕的权力。因此被当今皇帝视为基督教世界的虚君,当做泰西的周天子对待。

这已经是极大的让步,对方却无视了这种善意。朝廷自然要做出应对,明确限制景教会。

按照孙元化的估计,景教会在内地想要被放开,除了将教义中国化、符合诸教合一外。还要让罗马教廷承认大明朝廷对景教会的统治权,双方建立外交关系。

这是非常难的事情,他不知道自己有生之年,能不能见到这一天。

龙华民听到他的解释后,心情极为沮丧。

因为他认为这是自己出使失败造成的,内心很是自责。

他懊恼于自己没有办好这件事,辜负了教友的期望。又想到了在罗马活动的时候,看到的教廷的堕落和腐败。

这让龙华民的心里诞生了别的想法,开始把自己的景教会监督枢机主教职位,放在了耶稣会中国传教团监督职位前面——

作为景教会创立的三巨头之一,他希望自己在这个教会,建立不朽的功业。

未来不管能不能被罗马教廷封圣,至少成为景教会的圣徒。

琢磨着景教中国化这件事,还有在境外的传教权,龙华民开始设想如何在这个局面下,进一步发展景教会。

很快,他就想到了景教会在自贸区廷尉署,拥有组建宗教裁判所的权力。

之前是允许对西洋人使用宗教法律二次审判,如今龙华民希望,对景教徒同样可以用宗教法律。

只是,这个想法在和孙元化交流后,被他激烈反对:

“景教徒如果不把效忠皇上放在第一位,皇上是不可能允许你们扩大权力、用宗教法律审判大明公民的。”

“但是如果以效忠皇上第一,那就更需要服从大明礼法,而非你们的宗教法律。”

“无论怎么说,宗教裁判所都不可能审判大明人,大明公民不受宗教裁判所审判。”

一番话斩钉截铁,明确站在对立面。

在泰西见识过宗教裁判所的恶行后,作为景教徒的孙元化,非常不希望自己受到类似的审判。

如果龙华民真的要强制推行,他会坚决反对,甚至考虑退出景教会——

出使泰西见识罗马教廷后,孙元化已经对基督教祛魅,认识到罗马教廷和朝廷没什么区别,只是打着宗教名义。

他对景教的信仰,现在更多的是惯性,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崇信。

尤其是得知朝廷对景教的限制后,如果不是因为老师朋友大多是教徒、还要和传教士交流西学,孙元化可能会放弃景教徒身份。

事实上,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徐光启的弟子中,有些人对景教事务就已经不再热心。

如果徐光启要退出景教会,他们绝对会毫不犹豫地退出去。

这让徐光启在景教的地位愈发重要,所有传教士都认识到这位柱石的意义。

徐光启老迈的身体,也成为一大隐忧。许多传教士都担心徐光启离世后,景教会遇到又一次打击。

孙元化作为徐光启的弟子,还有望成为朝廷大臣,他是景教会看好的徐光启接替者之一。

但他如今这个态度,让龙华民很是担心。

——

没能在孙元化这里得到支持,龙华民的心情很是沮丧。

特别是孙元化因为他提到的这件事,要求明确景教会宗教裁判所能审判的西洋人、只能是基督徒后,龙华民更是认识到,孙元化不再一心为景教会。

估计下次出使,孙元化可能就不会再去了。没有坚定的信仰,他不会再愿意花费数年时间冒险。

『孙对景教的态度,已经和许多中国人对宗教的态度很像。』

『很多佛教徒就是如此,有好处他们就会信,没有好处就不信。』

『难道说,中国人对宗教的态度就是这样子?』

怀着这个念头,龙华民走在苏松新区宽敞开阔的街道上,忽然听到有人大喊:

“佛祖顶骨出世了!”

“大报恩寺发现佛祖顶骨舍利!”

顿时街道上面,人声鼎沸起来。

很多人从家中、工厂中走出,欢庆这一消息。

朝廷发掘佛骨舍利的事情,不是什么秘密。在朝廷派兵围住大报恩寺后,就有人注意这一点。

江南各大报纸,甚至追踪报道这一点。

这导致发掘佛骨舍利这件事成为整个江南的盛事,每天都有人前往南京,看看能不能把佛骨舍利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