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在西非搜集到的油棕,被皇帝最为重视,专门要求在南洋、东宁等地种植。
这种油料作物的每亩产油量是花生的6倍、大豆的8倍、油菜的10倍。在后世它的种植面积仅占世界油料种植面积的5%,产油量却占到世界植物油的40%,是公认的“油料之王”。
高产廉价的棕榈油,将满足大明对食用油的需求,减少油料作物和粮食争夺土地。并且促进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肥皂、方便面等产业。
结合在东宁种植的甘蔗、东北种植的甜菜,大明的糖业也将得到发展。
油和糖的摄入提供的热量,将减少粮食消耗。这是朱由检为应对旱灾所做的准备之一。
所以他对这三种作物极端重视,并且嘱咐农科院开发高油脂、高糖分、耐储存的干粮,作为军粮和救灾物资储备。
刘理顺就收到了相关消息,要求在苏松新区提前布局相关产业。供销集团还发出了订单,鼓励企业研发这类食品。
分封在南洋的贵族,同样会得到油棕种子,在当地发展种植园。
可以说,油棕的带回,让朱由检开发南洋的决心更加坚定。并且看到了鼓励贵族南下、在南洋开发种植园的契机——
相比需要长时间种植的橡胶来说,种植期短的油棕,将使南洋贵族更快看到收益。很多不适合种植水稻的地方,也将能够开发。
这种作物将和橡胶一样,成为开发南洋的助推器。
未来,南洋将作为原材料供应地,促进苏松等地的工业发展。
此时的刘理顺,已经明显感觉到:
出使泰西的使团带回的物种和技术,将使大明的农工商三大产业,都发生一定改变。
——
不过他的认识还不够,远在京城的朱由检,在拿到使团搜集来的物种和技术清单后,当即要求韩爌、徐光启带头,对它们全面整理和开发。
目前最受重视的,除了可以在南洋种植的油棕外,还有燕麦、甜菜。
这两种作物都适合在寒冷地区种植,对开发东北颇有裨益。
尤其是得知欧洲人的养马办法后,朱由检看着东北广袤的平原,非常欣喜地向群臣道:
“欧洲和东北纬度接近,虽然气候差异很大,却仍有相通之处。”
“欧洲人能用燕麦养马,使用马匹耕地。东北同样可以如此,完全能推广这些东西。”
“如此东北卫所的世袭军士,就能像泰西骑士那样,养出足够的马匹。”
“草原马群之主,将再也无法为患。”
这是他非常看重的一点,也是群臣重视的。
北方草原对于中原,一直可以说是大患。
甚至在宋末沦陷,被夷狄完全占据中原。
这对中原来说是奇耻大辱,在皇帝强调华夷之辨、开展去胡化运动后,彻底消灭草原威胁,已经是君臣民共同的理念。
在火器技术带来的战力提高下,大明新军在野战中,已经能够战胜敌人。
但是想要消灭却差点意思,去年就被建虏逃了出去。
枢密院已筹划对建虏的进一步追击,这次需要骑兵为主力。
枢辅袁可立道:
“建虏西逃之后,步兵再难追击。”
“欲要彻底消灭建虏,必须依靠骑兵。”
“臣以为可将东北卫所的世袭军官和军士,培养成世袭骑士。”
“分封在东北的贵族,也可以让他们像欧洲贵族那样,带领骑士打仗。”
这契合了朱由检的观点,他同样有这个打算。
西方的分封制度固然有许多缺点,但是也不能否定它的优势。
在决定拆分草原的情况下,参考西方诸国对草原进行分封,就是可选之策。
尤其是骑士庄园经济,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
大明需要汲取这种制度的优点,培养使用热兵器的骑士。
并且利用计划经济的优点,维持世袭骑士生活的稳定。让他们只需专注耕种和打仗,无需为其他事情操心。
畅想着这种制度的未来,朱由检忽听礼部尚书成基命道:
“陛下,大明奄有四海,何必用泰西制度?”
“须知泰西同样是西夷,他们是夷狄之国。”
这番话迎合了当前强调的华夷之辨,但是朱由检却闻之皱眉。
因为他宣扬华夷之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战胜建虏、激发民族主义开拓土地,将膨胀到接近爆炸的大明人口迁移出去。
而非盲目排外,对一切外部文明的优势全都视而不见。
当前大航海时代西方已经领先,并且占据了半个世界。
朱由检不希望因为华夷之辨的原因,就对西方的优点视而不见。
所以他在听到这番话后,立刻向群臣道:
“华夷之辨要强调,却不可一味排外。”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把草原骑兵的优点吸纳,难道能说他是夷狄之君?”
“中原擅长农耕,在放牧和培养骑兵上有缺点,这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草原骑兵的优点要吸纳,西方骑士培养的优秀之处,同样要吸纳进来。”
“华夷之辨,既要辨出分别,还要变夷为华。将夷狄的族群,还有文化、技术等方面的优秀之处,融入华夏里面。”
“朕希望大明是开放包容的,如同盛唐一般海纳百川。”
“同时汲取盛唐的教训,要以汉人为核心,避免胡人为患。”
这番话语,纠正了一些华夷之辨的错误方向。避免从强调华夷之辨,转向盲目排外。
徐光启听到后深受鼓舞,坚定了信仰景教、研究西学的信心——
有了皇帝这番话,对景教的抨击应该会下降一阵子了。
他不必像之前那样,每天看到报纸都提心吊胆,担心出现什么新的对景教的攻击。
这让他对孙元化率领使团带回的成果,内心无比感激。
如果不是这些,皇帝的态度不会这么快转变。
很快,他就按皇帝的指示拟定诏书,封赏从泰西归来的使团,命他们休整后继续北上。
并且私下里写了一封信,让孙元化做好准备。
汤若望、艾儒略等人,同样写信给龙华民。让他了解大明朝廷的变化,做出相应准备。
在江南传教的郭居静,更是奉命前往苏松新区,向龙华民讲解这几年的变化,并且让随使团前来的泰西人,接受景教教义。
景教开始了与其他基督教派的冲突和融合,之前以耶稣会教义为主的景教教义,开始以诸教合一为宗旨、吸纳各教派的教义完善。
这促进了景教的进一步中国化,越来越向开放包容转变。(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