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松证券交易所的火爆,朱由检是有预料的。
不过第一天交易数额破千万,还是让他感觉有些小觑了江南的财力:
“朝廷岁入折成银两也不过这个数,苏松富户真是富可敌国!”
“看来隆庆开海后流入两亿两白银,不是空穴来风。”
“江南民间的存银,很有可能过亿。”
这是朱由检的推测,他这些年一直让锦衣卫经情司调查各地情况,尤其是金银储备。
如今的粗略估计就是,大明的白银存量超过2.5亿两,但真正进入流通的白银不过1亿至2亿两,约有一半被存储起来。
这和大明的经济总量是不相称的,因为按照朱由检的估计,大明的农工商三大产业生产总值,以白银计价大约是2.6亿两。
全部的白银投入市场还有所不足,更别说大约有一半被存起来。
朱由检设立银行和证券市场,其中一个目的就是逼迫富人把这些银两拿出来,投入流通领域。
如今苏松证券交易所的开设,引出一千多万两白银流入市场,朱由检对此很欣慰。
同时决定在辽河套的土地拍卖上要沉住气,尽可能地多获得钱财。
并且还打算制定特殊的政策,鼓励更多的富人投入工商业,促进生产发展:
“仿照战时体系建立的供销体系,是一个执行计划经济的好地方。”
“计划经济只需要按计划生产就行了,降低了投资工商业的风险。”
“江南那些现在无法买地、又不愿去海外的,只能投资工商业。”
这是朱由检前两年整顿苏州、强制限田的原因。
限制了最高田亩数量,江南富人的资金就没有更多土地可以投资。他们积攒的资本,只能投向工商业。
去年苏松新区的快速发展,就是吸纳了富裕资金。这是朱由检在察觉到这一点后,将战时状态的采购常态化的原因——
他需要给江南富人出路,降低这些人对限田的抵制。
同时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为进入工业时代做准备。
计划经济,就是战时经济的常态化,是一种特殊状态的指令经济。
朱由检虽然不知道如何实施,却决定在部份领域,采用这种经济体系。
而且他已经发现,从农业地主转行的工商业主,最适应这种经济。他们只需要负责生产就行了,就像种地一般。
每年稳定在百分之十左右的利润,同样不亚于投资土地的收益。
而且大明的手工业技术,目前也达到了一个极限,特别适合用计划经济,无限复制发展。
在供销集团的订单遭到疯抢后,朱由检已经预感到,苏松新区会交出一个好答卷。甚至不出十年,就会成为江南的经济中心。
如此一来,保障苏松新区的平稳发展,自然是他重视的事情。
祁彪佳这位工部尚书的女婿,就被他派去了苏松新区。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祁彪佳一到江南,就患上了疟疾。
虽然现在病情很轻,还不怎么影响工作,却是一大隐患:
“疟疾,竟然在江南如此肆虐。”
“未来他的病情加重,能否承担苏松新区的重任?”
这是朱由检疑虑的地方,让他必须思考祁彪佳之外的继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