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新官上任(2 / 2)

会不会引起内部其他“棋子”的抵触,导致整盘棋陷入僵局?

“组织工作,更像是在下一盘多维的棋。”郭志刚最后总结道,“不仅要看单个棋子的强度,更要看它落入棋盘后,与周边棋子产生的化学反应,看它对整个棋局战略态势的影响。有时,一个看似不是最强的棋子,放在关键位置,却能盘活全局。而一个孤立的强子,反而可能因为格格不入,导致局部崩盘。”

“多维棋局……化学反应……”叶辰喃喃重复着这几个词,内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他恍然明白,自己过去的思维是线性的、二维的:投入资源,推动项目,收获结果。而组织工作是立体的、多维的,需要考虑人的性格、能力、背景、人际关系,以及这些要素组合后产生的无数种可能性。它追求的不是单一指标的极致,而是系统整体的最优解。

这次会议,成了叶辰思维转变的关键转折点。

他开始反思自己对“政绩”的定义。在照海,政绩是修好的路、建成的厂、增长的税收。

在组织部,政绩或许应该是配强的一个班子、激发的一支队伍、营造的一种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这些成果无法立刻体现在统计报表上,却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地方长远发展的潜力和韧性。

认识到自身知识的“断层”后,叶辰展现出他在照海时就具备的强大学习能力和行动力。

他深知,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必须尽快构建起属于组织工作的新知识体系。

首先,是理论学习。

他让办公室将过去三年中央和省委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组织工作的所有重要政策文件、领导讲话汇编成册,放在办公桌最顺手的位置。

每天无论多晚,他都要抽出至少一小时潜心研读。不再是过去为了应付检查的泛泛而读,而是带着问题去精读、去思考。

他试图穿透那些严谨的官方表述,把握新时代组织工作的内在逻辑和深层要求:为什么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为什么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精准科学选人用人”的“精准”和“科学”具体指什么?这些要求,又如何体现在琴岛的具体实践中?

他反复咀嚼“坚持事业为上、依事择人、人岗相适”这些原则,结合科技局局长人选的讨论,渐渐品出了更深的味道。

所谓“依事择人”,不是简单地看谁过去干成过什么事,更要分析未来要干的事,需要什么样特质的人。“事”是动态的,是具体的,“人”也是复杂的,是多面的。

将合适的“人”与发展的“事”精准匹配,这才是组织部长最大的职责。

其次,是案例研究。他指示干部处的同志,系统收集整理深圳、浙江、苏州等先进地区在干部管理、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案例。

他不是要照搬照抄,而是希望通过研究这些“他山之石”,理解其背后的运作机理和适用条件。

例如,他看到深圳在干部培训中大量引入“行动学习法”,让干部带着实际问题进入课堂,在学习和研讨中寻找解决方案,培训结束方案也基本成型。

这比传统的灌输式培训,效果不可同日而语。他也注意到浙江在干部考核中,更加注重数字化手段的应用和群众口碑的权重。

这些案例,拓宽了他的视野,让他意识到组织工作并非一成不变,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

最重要的是思维融合。他尝试将经济工作中深入骨髓的“务实”作风,融入组织工作。

组织工作不能务虚,不能空谈。评价一个干部,不能光看总结报告写得如何,更要看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留下了什么实实在在的基础。

考察一个班子,不能光听其述职述廉,更要看其决策是否科学,执行是否有力,团队是否有战斗力。他将这种“务实”精神,内化为组织工作的基本准则: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用事实说话,一切以实效检验。

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时,面对浩如烟海的政策文件和理论着作,他会感到枯燥和头昏脑涨。

有时,看到其他地方眼花缭乱的创新做法,他会焦虑于琴岛组织工作的“保守”和“滞后”。但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喜悦。

他仿佛在攀登一座新的山峰,虽然艰难,但每向上一步,都能看到更广阔的风景。

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思考的成熟,叶辰不再满足于被动适应和消化吸收,他开始尝试将新的思维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工作实践。

他要在琴岛的组织工作中,打下自己的烙印,一种融合了经济工作精准性和组织工作战略性的新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