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琴岛,海风裹挟着湿润的咸腥气,穿过半开的窗户,涌入市委组织部部长办公室。
叶辰站在窗前,俯瞰着楼下院子里几株开始泛黄的银杏树。
他从照海调任琴岛,担任这个掌管全市“官帽子”的要职,已逾三月。
然而,这三个月,比他主政一方经济、应对各类急难险重任务时,感觉还要漫长和耗费心神。
手边,是一份刚刚送来的《琴北市科技局领导班子配置分析报告》。
在照海,他思考的是如何引进一个大项目,拉动Gdp增长几个点,解决几千人的就业。
而在这里,他面对的是一张张干部履历表,一个个抽象的能力评估数字,以及背后盘根错节的人事关系。
这种从“对事”到“对人”,从追求立竿见影的“显绩”到谋划长远发展的“潜绩”的转变,如同一场无声的风暴,正在他脑海中激烈地进行着。
他转过身,目光落在办公桌一角那方温润的青田石印章上——“永怀初心”。
那时,他带着全县干部群众修路、引资、搞生态农业,每一步都踩在实处,百姓的笑脸和日新月异的乡村面貌,就是他最大的政绩。
可如今,他的“政绩”在哪里?是妥善处理了多少份干部调动申请?还是成功组织了几次干部培训?
一种前所未有的虚浮感和焦虑感,时常萦绕着他。
这种焦虑,在下午的部务会上,达到了顶峰。
会议议题之一,是讨论接替即将退休的科技局局长人选。
组织部分管干部三处的副部长郭志刚提出了两个初步考察人选:一位是市科技局现任副局长,刘启明,五十二岁,在科技系统工作近三十年,是公认的技术权威,参与过多个国家级、省级重点科研项目的管理,专业能力毋庸置疑。
另一位是下辖区——高新区的管委会主任,张海涛,四十五岁,经济管理专业出身,思路开阔,在高新区任上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引入了数家知名高科技企业,经济成效显着。
叶辰几乎是本能地倾向于张海涛。在他过去的认知里,张海涛这种能带来实实在在经济增长、看得见摸得着成绩的干部,才是推动发展的中坚力量。
刘启明虽专业过硬,但似乎缺乏主政一方、开拓局面的魄力和实绩。
“我谈谈看法。”叶辰清了清嗓子,会议室里众人的目光聚焦过来。
“张海涛同志在高新区的工作成绩有目共睹,招商引资力度大,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科技局未来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他的经历和经验,似乎更契合我们当前的发展需求。刘启明同志专业能力很强,但……是否更适合继续在专业领域深耕?”
他的发言,带着在照海时惯有的果断和结果导向。
会场沉默了片刻。几位处长低头记录,眼神交流间有些微妙。
副部长郭志刚,一位在组织系统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老组织”,轻轻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缓声开口:“叶部长考虑的发展导向,很有道理。不过,科技局局长这个岗位,有其特殊性。它不仅仅是技术评审和项目管理的终点,更是一个需要强大内部整合和外部协调能力的平台。”
他拿起刘启明的考察材料,指向其中一段评价:“刘局长在科技系统内部威望很高,几个关键处的处长、。他可能不擅长在招商酒会上侃侃而谈,但他能调动整个科技系统的资源,形成合力。科技工作,很多时候不是单点突破,而是体系化作战。”
接着,他又翻到张海涛的材料:“海涛同志开拓性强,这是优点。但科技局内部关系复杂,老专家多,专业性强。一个外来的一把手,尤其是一位以经济工作见长的领导,能否迅速融入,赢得这些‘技术大拿’的真心支持?如果内部指挥不畅,再好的外部思路也可能落空。局长这个位置,首先是个‘当家人’,要能稳住盘子,凝聚人心,其次才是‘开拓者’。”
郭志刚的话语调平和,却像一记重锤,敲在叶辰的心上。
他瞬间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评判标准,还停留在照海时期。
他看到的,是张海涛这个“棋子”本身有多“厉害”——能带来多少投资和产值。
而郭副部长看到的,却是整个科技局这盘“棋局”的布局:这个“棋子”放上去,能否调动其他“棋子”,形成最佳阵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