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1 / 2)

审计组的最终报告,如同秋日的一场细雨,洗去了照海天空最后的一丝阴霾。报告结论明确:照海高新区财政资金管理规范,项目遴选程序严谨,未发现违规使用和利益输送问题。

个别在快速推进中存在的流程瑕疵,管委会已主动整改完毕。

这份报告,不仅是对照海工作的肯定,更像是一纸“清白证明”,让所有试图借题发挥的人哑口无言。

网络上那些匿名的攻击,在事实和时间的冲刷下,很快便销声匿迹,连一丝涟漪都未曾留下。而那家原本准备刊发质疑文章的报纸,转而用不小的篇幅,转载了某权威财经媒体关于照海“智造赋能”模式的深度调研报道,标题赫然是《照海样本:一场静悄悄的产业革命》。此消彼长之间,舆论高地已然易主。

风浪过后,海面显得格外平静而广阔。叶辰深知,这平静是暂时的,也是宝贵的。他必须抓住这个窗口期,将照海的基石打得更牢,将发展的航向定得更远。

在他的强力推动下,“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的研发工作进展迅速。由梁永康研究院、本地高校计算机学院和工信局业务骨干组成的联合课题组,拿出了初步的评估维度和指标体系。叶辰亲自参与了讨论,他强调:“这个模型,不是为了给企业排座次,更不是为了卡脖子。它的核心目的,是精准画像,帮助我们政府知道,每一家企业到底处在数字化转型的哪个阶段,它真正的痛点是什么,我们需要提供什么样‘量体裁衣’式的帮扶。”

很快,一套包含“自动化水平”、“数据采集与应用能力”、“业务流程协同度”、“组织变革准备度”等多个维度的评估框架开始在几家自愿参与的企业中试点运行。虽然粗糙,却代表了政府服务理念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重大转变。

与此同时,照海与临港的合作,也进入了蜜月期。基于之前签署的战略协议,两地共同举办的“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对接会”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果。

除了“精研传动”与“振华港机”的合作持续深化外,照海一家专注于工业大数据分析的新兴企业,也与临港一家智慧物流平台达成了数据服务协议。

更让叶辰欣慰的是,凌辰主动提出,希望借鉴照海“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的初步经验,在临港的特定区域进行试点验证。“叶市长,你们这个‘精准滴灌’的思路,确实比我们过去粗放式的补贴政策更科学,值得我们学习。”凌辰在电话里坦诚地说道。

这种从“竞争”到“竞合”再到“互学互鉴”的转变,标志着两地关系进入了更健康、更富建设性的新阶段。

时间悄然滑入2012年的最后两个月。京城的气氛日益肃穆而紧张,各种小道消息的传播达到了顶峰,但真正核心的圈子,却异乎寻常地保持着静默。

叶辰按照爷爷“静水深流”的告诫,愈发低调,几乎谢绝了一切不必要的对外交流和媒体采访,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照海的岁末年初工作部署和民生保障上。他深知,在这个敏感时刻,“不动”往往就是最好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