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惊醒、回京(2 / 2)

每一次接待,他都亲自参与方案制定,要求务必做到“汇报实事求是,数据准确详实,接待周到简朴,展示亮点绝不浮夸,反映问题绝不回避”。

在与部委领导的座谈中,他不仅详细汇报工作,更主动请教政策难点,积极争取将照海纳入各类国家级试点和示范区的考虑范围,话语间充分结合了当时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精神。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一次,在接待科技部一位主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副司长时,对方在会议茶歇期间,一边喝着茶,一边似乎不经意地对叶辰提到:“叶市长,部里最近在调研和酝酿,准备围绕‘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搞一个区域性的试点,可能叫‘智能制造示范’或者类似的名称,旨在选择几个有代表性、有基础、有积极性的地区,探索系统性推进传统产业升级的路径、模式和支撑政策。”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叶辰立刻意识到,这与照海一直在大力推进的“智造赋能”战略高度契合,甚至可以说是为照海量身定做的机会!

当晚,送走调研组后,他立刻召集发改委、工信局和政研室的骨干,就在办公室旁边的会议室里,连夜开会。

“这是一个绝不能错过的战略机遇!”叶辰开门见山,语气坚定,“这类‘区域性试点’意味着不再是单个项目、单个企业的扶持,而是着眼于对整个区域产业生态的系统性重塑和支持,政策含金量会很高!如果能拿下,对我们巩固提升‘内生创新’模式,实现产业整体跃迁,具有战略意义!”

他亲自确定了申报构想方案的框架和核心要点:必须突出照海作为传统制造业城市转型升级的典型代表性;

必须突出“内生创新”模式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科研机构协同、市场运作的有效机制;必须突出照海在智能化改造方面已经形成的初步产业生态和一批有说服力的实践案例;

还必须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试点实施构想,特别是要针对当时企业普遍面临的“转型资金压力大、技术选择难、人才储备不足”等共性痛点,设计相应的政策工具。

整个团队彻夜未眠,查阅数据,梳理案例,凝练观点。

办公室里弥漫着咖啡和香烟的味道,打印机吞吐不停。

第二天清晨,一份长达二十多页、数据翔实、论证充分的《照海市关于承接国家智能制造示范试点工作的初步构想》已经摆在了叶辰的案头。

叶辰仔细修改润色后,亲自联系了那位副司长,在对方离开照海前,争取到了宝贵的二十分钟单独汇报时间。

其反应之迅速、准备之充分、方案之扎实,以及对国家政策意图理解的精准,给部委领导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那位副司长在离开时,握着叶辰的手说:“叶市长,照海干部的这种闻风而动的干事激情和立足实际的专业能力,让我看到了你们当初申报国家级高新区时的那股劲头。很好,这个试点计划,我们会重点考虑像照海这样有想法、有基础、有冲劲的地区。”

与临港高新区的关系,也随着双方同时晋级,进入了一个更加复杂和微妙的阶段。

在公开场合,无论是叶辰还是凌辰,都表现出充分的友好和协作姿态。

在省里组织的高新区工作座谈会上,两人握手寒暄,合影留念,发言中都强调“错位发展、合作共赢”、“共同打造区域创新增长极”,场面一片和谐,符合当时国家倡导区域协调发展的基调。

但在水面之下,在具体的项目争夺、人才吸引和政策资源比拼上,竞争却更加白热化。

一个投资额超过三十亿的新型动力电池项目,几乎同时考察了照海和临港,双方招商团队各显神通,拿出了所能提供的最优惠土地价格、税收政策和配套条件。

一场面向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活动,两家园区更是隔空打擂,在薪酬待遇、安家费、科研启动资金乃至子女入学安置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条件战”。

这种竞争,虽然激烈,但已不同于过去那种可能带有地方保护色彩的低层次竞争。

它被约束在更高的层级、更规范的框架内,更多地体现为营商环境、产业生态、政府服务效率和未来发展潜力的综合比拼。凌辰依旧是叶辰最主要、最值得尊重的对手。两人在各种会议场合相遇,握手寒暄时,眼神中交换的,不再是过去的轻视或敌意,而是一种彼此心照不宣的、高手间的较量与欣赏。他们都明白,对方的强大,正是激励自己不断前进、不敢有丝毫懈怠的最好动力。

更广阔的平台,带来了更优质的资源、更前沿的视野,也带来了更强大的对手和更严峻的挑战。

照海这艘刚刚升级、驶入国家级航道的船只,在叶辰的掌舵下,正迎接着2012年岁末深冬的海风,驶向一片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深蓝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