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春夏的故事(1 / 2)

2013年的春天,照海高新区的发展势头看似一片大好,但潜藏在深处的暗流,却悄然向叶辰涌来。

一个名为“寰宇新能源”的投资集团,带着一个号称投资额高达五十亿元的“新型动力电池材料产业园”项目,找到了照海招商局。

对方派头十足,洽谈人员言辞间透露出深厚的“背景”,承诺项目落地后年产值超百亿,年税收逾十亿,并能解决大量就业。

这样的数字,对于任何一个追求发展的地方政府而言,都如同诱人的禁果。

招商局局长王建业兴奋不已,第一时间向叶辰做了详细汇报。“叶市长,这可是条大鱼!如果能拿下,我们高新区在新兴产业布局上就能一举抢占高地!”他的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激动。

叶辰初听时,内心也难免波动。如此规模的项目,无疑是耀眼的政绩。

但他很快冷静下来,指示发改委、环保局、科技局组成联合项目评估小组,进行严格的尽职调查。

评估结果却不容乐观。环保局的技术骨干发现,对方宣称的“国际领先”工艺,在实际应用中存在高能耗和潜在的重金属污染风险;发改委的同志核查其资金证明,发现对方杠杆率极高,主要依赖复杂的金融运作,自有资金比例存疑;科技局的专家则指出,其核心专利的所有权模糊,存在侵权纠纷的可能。

更让叶辰警觉的是,在一次非正式的酒局上,对方一位副总,借着酒意,拍着胸脯说“部委审批的路子都已铺平”,并隐晦地表示,事成之后,“绝不会忘记叶市长您的关键支持”。

恰在此时,叶辰接到了三姑叶卫华从北京打来的电话。三姑在财政金融系统深耕多年,消息灵通。

“叶辰,”三姑的语气一如既往的干脆,“最近是不是有个叫‘寰宇新能源’的集团在跟你们接触?我听到一些风声,这家公司背景比较复杂,在资本市场上操作比较激进,跟好几个地方谈过类似的大项目,但最终都没落地。你们一定要把眼睛擦亮,把项目的真实性、技术的成熟度和环保风险放在第一位评估,不要被投资额晃花了眼。现在中央强调要‘稳中求进’,防范金融风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这个时候,稳妥比速度更重要。”

三姑的提醒,与评估小组发现的问题相互印证,让叶辰心中的天平彻底倾斜。

在随后召开的市委常委会上,关于这个项目的争论异常激烈。有的常委认为机会难得,应该大胆抓住,可以先落地再逐步规范;也有人担忧风险,主张谨慎。

轮到叶辰发言时,他面色沉静,将评估小组发现的各项风险一一摆上台面,数据详实,逻辑清晰。

“……同志们,”叶辰的目光扫过全场,语气凝重而坚定,“这个项目,看似是一块肥肉,但里面可能包着骨头,甚至藏着鱼钩。五十亿的投资,百亿的产值,确实诱人。但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光环,更要看它可能带来的长期隐患——环境的代价、金融的风险、乃至对我们照海营商声誉的损害!”

他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国家级高新区的牌子,意味着责任。我们要对国家的产业政策负责,对照海的可持续发展负责,对这里的百姓和子孙后代负责!如果为了所谓的政绩,吞下这颗可能带来无穷后患的苦果,那我们就是历史的罪人!我的意见是,鉴于目前发现的多重重大风险,这个项目,必须否决!”

他的话音落下,会议室一片寂静。最终,叶辰基于事实和责任的判断,赢得了多数常委的支持,项目被果断叫停。

事后证明,叶辰的决策极具远见。不到半年,“寰宇新能源”类似的项目在另一个城市因资金链断裂和环保违规而暴雷,引发了巨大的经济纠纷和社会矛盾,当地主管领导也因此被追责。

风波过后,一个深夜,叶辰独自坐在办公室里,窗外是零星的路灯光晕。

击退诱惑带来的不是兴奋,而是一种深沉的疲惫和难以言说的孤独。

在刚才那看似坚定果断的表态背后,是他独自承受的巨大压力和各种可能的非议。

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目光落在窗外无边的夜色上。

一种前所未有的空虚感袭来。在攀登事业高峰的路上,他一次次做出关键抉择,支撑他的是信念和责任,但在此刻,他无比清晰地意识到,他需要一个能够分享内心、给予慰藉的港湾。

他渴望一份稳定而温暖的情感依托。

他下意识地拿起桌上那部略显陈旧的htc手机,拇指划过屏幕,停留在“林筱筱”的名字上。他想听听她的声音,哪怕只是几句简单的问候。但指尖悬在拨号键上许久,最终还是缓缓放下。

有些话,电话里说不清。有些情感,需要当面倾诉,需要一个郑重其事的场合。

“寰宇项目”风波尘埃落定后,照海高新区迎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客人——临港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凌辰,亲自带队前来考察交流。

这个消息让照海上下颇感意外。王建业私下对叶辰嘀咕:“黄鼠狼给鸡拜年?凌辰这家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叶辰却显得很平静:“临港有临港的优势,我们有我们的特色。许部长说过,我们是‘筑基者’。筑基者也要有开放的心态,学习‘尖兵’的长处。他们来,我们就要展现出国家级平台的气度和实力,坦诚交流。”

凌辰的到访阵容庞大,考察也异常认真。在参观了梁永康研究院、几家智能化改造标杆企业以及那个充满活力的“青年创业角”后,尤其是在“精研传动”亲眼见证了其产品为振华港机配套的卓越表现后,凌辰在座谈会上坦诚表示:

“叶市长,各位照海的同仁,这次来,确实受益匪浅。不瞒大家,我们临港虽然大项目、外资项目多,国际化平台高,但在培育像‘精研传动’这样扎根深、技术硬的‘专精特新’企业方面,在构建真正有韧性的本土产业链方面,照海的经验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叶辰也回应以坦诚:“凌主任过谦了。我们在原始创新、国际化视野和吸引顶尖人才方面,还需要多向临港取经。尤其是在当前国家强调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背景下,我们两地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巨大。”

这次坦诚的交流,直接促成了《照海-临港高新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

双方约定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共同组织产业链供需对接,探索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标志着两地关系从竞争走向了“竞合”的新阶段。

接待任务结束后的当晚,叶辰与凌辰等人在政府招待所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非正式聚餐。

席间,气氛轻松了不少。几杯酒下肚,凌辰的话也多了起来,不再局限于工作。

他谈起自己年轻时在国外的求学经历,忽然话锋一转,提到了自己的家庭,语气中带着一种平时罕见的温和:“说起来,我跟我家那位,就是在留学时候认识的。那时候穷,周末打工赚了钱,就一起去吃一顿中餐馆,觉得就是天下最美味的佳肴了……一晃这么多年,风风雨雨,要不是她在后面撑着这个家,我也不敢这么在外头拼。”

他转过头,看向身旁一直单身的叶辰,带着几分真诚劝慰的语气说:“叶市长,说句实在话,咱们这工作,看着风光,其实压力多大,心里多累,自己最清楚。有个知冷知热、能说句贴心话的人在身边,真的是福气,是顶重要的后方稳定。有些事,别耽搁了。”

凌辰这突如其来、带着个人情感的劝慰,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叶辰本就不平静的心湖,激起了层层涟漪。

送走凌辰一行,叶辰回到办公室,已是夜深人静。他鬼使神差地打开办公电脑里一个加密的文件夹,输入密码。

里面存着的照片不多,大多是工作照,但角落里,有几张像素不高、略显模糊的旧照。那是几年前,在一次朋友聚会上,他与林筱筱的合影。

照片上,林筱筱梳着简单的马尾,笑容清澈温婉,站在她旁边的自己,眉宇间也带着几分尚未被重任磨砺掉的青涩。

他凝视着照片,记忆中那些被繁忙工作尘封的片段悄然浮现:初识时她眼中聪慧灵动的光;自己刚到照海遇到困难时,她在电话里轻声却坚定的鼓励;偶尔回省城见面,她总能细心地发现他的疲惫,默默递上一杯温水……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在此刻汇聚成一股暖流,冲刷着他因“寰宇项目”和连日忙碌带来的疲惫与孤独。

他不能再等了。他必须打破这种因各自忙碌和工作性质而若即若离的状态。

他要给林筱筱,也给自己内心那份早已滋生却一直被压抑的情感,一个明确、郑重的交代。

第二天一早,他叫来秘书张赫,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张秘书,下周五晚上,把我所有的工作安排都推掉,空出来。另外,帮我预定一个安静些的地方,嗯……就西山脚下那家‘云水阁’吧,要个能看到湖景的小包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