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新区晨曦(1 / 2)

周一清晨的阳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在办公室地板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线条。

叶辰端坐在办公桌前,面前摊开着高新区筹备工作组提交的《国家级高新区申报可行性初步分析报告(内部讨论稿)》。

纸张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图表和论证文字,沉甸甸地压在他的手上,也压在他的心头。

这份报告,如同一位冷静乃至严苛的医师,对照海市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体检”。

优势并非没有:照海作为老牌工业城市,产业工人基础扎实,配套能力较强;地理位置毗邻省城,交通枢纽地位正在提升;尤其是近期国企改革释放的活力与营造的“敢闯敢试”氛围,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但短板也同样刺眼。

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处于省内中游,缺乏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领军型科技企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高端创新平台几乎是空白。

人才储备方面,普通劳动力充足,但高层次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流失严重,引进困难。

现有的市级高新区产业层次不高,多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为主,与“高新”二字名不副实。

叶辰合上报告,身体微微后仰,靠在椅背上,闭上了眼睛。

他知道前路艰难,却没想到现实的基石如此薄弱。

这份报告,像一盆冷水,将他因宏大构想而生的些许热度,浇得清醒无比。

“不能好高骛远,必须脚踏实地。”他喃喃自语。宏大的目标需要坚实的台阶,一步跨上天际,只会摔得更惨。

下午,一号会议室。高新区筹备工作组扩大会议在此召开。

与会者除了核心部门负责人,还增加了统计局、人社局、教育局的负责同志,气氛比上次提出构想时,多了几分凝重。

叶辰没有回避问题,他直接将初步分析报告中的核心短板,尤其是研发投入、高新企业数量、创新平台和人才储备这几项关键指标的差距,摆在了桌面上。

“同志们,”他的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沉稳有力,“这份报告,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国家级高新区,不是空中楼阁,需要硬碰硬的指标来说话。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空谈构想,而是如何尽快把这些短板补上来,把我们的基础打牢。”

他顿了顿,开始部署具体任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