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论证风波与舆论助力(1 / 2)

“连坞县重大项目谋划领导小组”的牌子挂起来没多久,紧张的前期工作便全面铺开。

叶辰作为常务副组长,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清江流域生态治理与旅游开发”项目的概念规划和可行性论证中。

他深知,这个项目能否立得住、能否争取到上级支持,关键在于前期工作是否扎实、论证是否充分。

办公室里,图纸、报告、数据表格堆满了沙发和茶几。

叶辰带着从各部门抽调来的几个业务骨干,没日没夜地开会、讨论、修改。他要求极高,对每一个数据、每一段论述都要反复推敲。

“清江上游这段河道,历史最高水位和五十年一遇的洪水位数据必须核实准确,这关系到生态护岸的设计标准和投资估算。”

“旅游廊道的客流量预测不能拍脑袋,要参考周边类似景区的数据,建立科学的预测模型。”

“污水处理厂的选址和规模,不仅要考虑当前,还要预估未来五到十年流域内城镇发展的需求。”

他的严谨甚至有些苛刻,让一些习惯了按部就班的干部叫苦不迭。

但叶辰不为所动:“我们现在多流汗,多较真,就是为了以后项目能顺利落地,不留下隐患和败笔。这是对连坞负责,也是对历史负责。”

然而,分歧和阻力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第一次项目论证会上,当叶辰团队汇报初步构想时,质疑声便接踵而至。

县环保局局长皱着眉头发言:“叶县长,这个构想很大气。但是,清江流域是我们的生态屏障,如此大规模的开发建设,特别是旅游设施的建设,会不会对水体、对沿岸植被、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可逆的影响?生态红线能不能守住?这是我们环保部门最担心的。”

财政局局长则更直接地提到了钱的问题:“叶县长,罗书记,就算能争取到一部分上级资金,我们县里需要配套的部分也不是个小数目。”

“以我们县目前的财力,恐怕很难负担。而且后续的运营维护成本呢?会不会成为一个沉重的财政包袱?”

交通局、文旅局的负责人也各自从专业角度提出了技术性难题和潜在风险。

会场上的气氛变得有些凝重。这些质疑并非毫无道理,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干部的真实担忧。

罗建明坐在主位,面色平静地听着,偶尔在本子上记录几句,并未急于表态。他在观察,观察叶辰如何应对这些棘手的难题。

叶辰没有回避,他等大家发言完毕,才沉稳地开口:“各位同志提出的问题都非常重要,切中要害。这也说明我们的项目论证必须更加深入、更加细致。”他首先肯定了质疑的价值,缓和了气氛。

然后,他逐一回应:

“关于环保问题,这不仅是底线,更是我们项目的生命线。我的想法是,生态治理要先行,甚至要占到整个项目投资的相当大比重。”

“我们要做的不是破坏性开发,而是保护性、修复性开发。”

“比如,采用生态工法进行护岸,建设分散式、小型化的污水处理设施,严格划定核心保护区和可适度利用区,确保开发强度在环境承载力之内。”

“必要时,我们可以邀请省里的环保专家团队来为我们把关。”

“关于资金问题,这确实是核心。除了尽力争取最高比例的上级资金外,我们要创新投融资模式。”

“比如,生态治理部分主要依靠政策性资金;旅游开发部分,可以设计成有盈利预期的项目包,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采用bot(建设-运营-移交)、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

“同时,我们要精打细算,优化设计方案,严格控制成本。财政局的担忧非常对,我们必须在项目设计阶段就把运营成本和可持续性考虑进去。”

他的回答条理清晰,既承认了困难,又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思路和方向,显示出了充分的调研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