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大明:最强兵王从边关开始 > 第22章 整军经武布新政,暗影蠢动欲摧城

第22章 整军经武布新政,暗影蠢动欲摧城(1 / 2)

真定大捷的尘埃尚未完全落定,王小伟便以惊人的效率和铁腕手段,开始推行他在朝堂上争取到的三项大权。整个北直隶、河南乃至山西部分地区,如同一台巨大的机器,在他的意志下开始高速运转。

首先是以真定为核心的“英烈祠”修建工程。王小伟亲自选定地址,参与设计,要求务必庄严肃穆。他下令将从真定战场以及黑风峪等地收敛的阵亡将士遗骸(或衣冠),妥善安葬于祠后陵园,勒石记功,镌刻姓名籍贯。落成之日,他亲自主祭,率文武官员及全军将领,素服致哀,场面极其隆重。这一举动,极大地抚慰了军心,凝聚了士气,更向天下人彰显了他“重英烈、恤士卒”的理念,赢得了军民广泛的拥戴。

与此同时,由军国咨政处牵头,兵部、吏部配合的新式军功爵赏条例迅速颁布。条例彻底打破了出身门第的限制,完全以战功、训练、纪律等实绩作为考核和升迁标准。徐锐因功晋升为征虏将军,封靖北侯;张诚、赵武等一批在真定之战中表现出色的中下层军官,也得到了越级提拔。军中新设立的“荣誉勋章”制度,更是让普通士兵也有了获得认可和荣耀的途径。宣大新军的战斗力与忠诚度,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然而,最具挑战性,也最能触动既得利益集团核心的,是第三件事——战后重建与新政推行。

王小伟以军国咨政处的名义,向河南、北直隶等地派出了大量的“宣抚使”和“清丈使”。这些使者大多由他一手提拔的年轻官员、军中转业的可靠军官以及部分支持新政的士子组成,手持尚方宝剑,拥有极大的权力。

他们的任务明确而艰巨:

一、 招抚流亡。分发从北疆商行利润和查抄部分贪官、劣绅财产中调拨的粮食、种子、农具,鼓励流民返乡耕种,恢复生产。

二、 清丈田亩。重新丈量土地,核查被豪强士绅隐匿的田产,将其纳入税籍,增加国家收入,并为后续的“摊丁入亩”税制改革做准备。

三、 平抑粮价。由北疆商行出面,平价售粮,打击囤积居奇的好商,稳定市场。

四、 兴修水利。以工代赈,组织流民修复在战乱中损毁的河道、沟渠,既改善农业条件,又安顿了人口。

这些政策,招招直指明末土地兼并、贫富悬殊、吏治腐败的痼疾,如同手术刀般,切向了盘踞地方数百年的官僚、士绅、豪强集团的利益。

阻力,如同预料般汹涌而来。

河南,开封府。

昔日繁华的省城,如今虽已光复,但依旧残破。宣抚使衙署内,年轻气盛的清丈使李信(原型参考李岩),正面对着一群当地士绅的“诉苦”。

“李大人,非是我等不愿配合清丈,实是祖产历经数代,边界早已模糊,仓促之间,难以厘清啊!”

“是啊,李大人!如今流寇刚退,人心未定,骤然清丈,恐生事端,不利于安抚地方啊!”

“还有那招抚流民,官府发放粮种自是好事,可那些流民懒惰成性,只怕领了粮种,转手就卖了换酒喝,岂不浪费朝廷恩德?”

士绅们七嘴八舌,表面客气,实则软硬兼施,试图拖延、阻挠清丈工作的推进。

李信面色沉稳,他早已得到王小伟的密令和授权,深知此事之难,也知太师推行新政之决心。他不卑不亢地回应:“诸位乡贤的顾虑,下官明白。然,清丈田亩,乃朝廷定策,亦是公平赋役、充实国库、惠及贫苦之根本。边界模糊,可会同乡老,重新勘定;人心未定,正需以公平之举安定之;至于流民,官府自有章程监管,若有好逸恶劳者,亦有权衡。此事,关乎国策,恕下官无法通融。十日之内,还请诸位将各家庄田册簿,送至衙署备查。逾期不交,或隐匿不报者,按律处置!”

他语气坚决,毫无转圜余地。士绅们面面相觑,脸色难看地告退了。

类似的情景,在各地不断上演。新政触动了太多人的奶酪,暗中的抵抗和破坏,层出不穷。有士绅勾结胥吏,伪造田册;有豪强煽动无知乡民,冲击宣抚使衙门;甚至出现了清丈使在野外勘测时,被“不明身份”的匪徒袭击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