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大明:最强兵王从边关开始 > 第7章 格物致用兴百工,经济根基悄然立

第7章 格物致用兴百工,经济根基悄然立(1 / 2)

野狐岭大捷的余波尚未平息,王小伟便已将目光投向了更长远的方向。军事上的胜利可以震慑一时,但要想真正稳固根基,让宣府乃至整个边镇焕发生机,必须拥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可持续的财力支撑。仅靠抄家所得和朝廷那点时常拖欠的饷银,是远远不够的。

他的思路很明确:“以工促军,以商养战”。

在进一步扩大军工局规模,全力投产燧发枪和坩埚钢的同时,他开始将格物院(随他北上的核心技术人员组成)的理念和技术,向民用领域扩散,试图在宣府打造一个初步的、能够自我造血的工业-商业体系。

他的第一个重点,放在了解决边民最基本生存需求,同时又能带来巨大利润的产业上——煤炭和羊毛。

宣府等地煤炭资源丰富,但以往开采技术落后,运输不便,主要用于本地燃烧,价值不高。王小伟亲自绘制了改良的矿井通风、排水设施草图,借鉴了历史上着名的“高转筒车”等工具,提高了开采效率和安全性。同时,他组织人力,修建、拓宽从矿区到主要城镇的道路,改善运输条件。

更重要的是,他大力推广在京师已获成功的“蜂窝煤”和配套煤炉。设立“官煤厂”,以工代赈,招募流民和贫苦军户进行规模化生产。质优价廉、使用方便的蜂窝煤迅速风靡宣大地区,不仅解决了百姓冬季取暖的难题,减少了因砍伐林木导致的水土流失,更带来了巨大的利润。这些利润,反过来又支撑了军工和道路建设。

另一方面,针对宣大地区畜牧业较为发达,羊毛资源丰富但却利用率低下的情况,王小伟引入了(或者说“启发”工匠复制)简易的水力纺纱机和脚踏织机。虽然效率无法与工业革命后的珍妮机等相比,但相比传统手纺车和织布机,效率已提升了数倍。

他在镇安堡附近水流湍急处,建立了第一个“官营纺织工坊”,利用水力驱动纺纱机,招募流民妇女进行纺纱、织布。生产出的羊毛线、粗呢绒,除了供应军队制作军服、毯子外,还通过新设立的“官市”,销往内地,甚至尝试通过登莱水师的海上渠道,向南洋出口。

煤炭和纺织,如同两个强劲的引擎,开始带动宣府地区的经济。流民得到安置,百姓多了生计,官府增加了税收,军队获得了稳定的物资供应和军饷来源。一个良性的循环开始形成。

与此同时,王小伟对“官市”的掌控也愈发严格和精细。他规定,所有边境贸易,必须使用官方制定的“银票”(由督师行辕下属的“宣府官银号”发行,以抄没的家产和官煤厂、纺织工坊的利润作为准备金),逐步减少白银和铜钱的直接流通,开始尝试金融管控。

这些举措,看似琐碎,却是在为未来的宏大计划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王小伟深知,没有钱,一切都是空谈。

这一日,王小伟正在视察新建的纺织工坊,看着在水力驱动下飞转的纱锭和忙碌而充满希望的女工们,心中稍感欣慰。这时,徐锐快步走来,脸色凝重地递上一封密信。

“督师,军情司急报!来自京师和山西。”

王小伟接过密信,展开一看,眉头渐渐皱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