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定调指路(1 / 2)

北川县区域协调发展试点引发的“涟漪效应”在清源市内部持续扩散、深化,其探索性的理念和初步成效,如同水波荡漾,逐渐触及更广阔的边界。清源市内部的积极变化和面临的深层困惑,通过不同渠道,汇聚到更高层面的决策视野中。这一次,投下石子的,不再是清源市自身,而是来自省级层面的关注与引领。这缕来自高层的目光,旨在为清源市的探索“定调指路”,将其纳入全省发展的大棋局中予以审视和赋能。

这缕目光的载体,是一份由省委政策研究室牵头形成的《关于清源市北川县区域协调发展试点的调研与思考》的内部报告。报告系统梳理了清源试点的背景、做法、初步成效和遇到的体制机制障碍,并附上了具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这份报告,被送到了省委主要领导的案头。

数日后,一次小范围、高规格的专题工作会议在省委会议室召开。会议由省委分管发改、财政等工作的副书记主持,省发改委、财政厅、自然资源厅、农业农村厅等关键省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清源市方面,市委书记周国平、市长秦东进和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常务副市长江辰被指定参会。

会议的议题明确而聚焦:“研究清源市区域协调发展试点工作,明确省级支持方向”。这已远远超出了常规的工作汇报范畴,而是一次为基层探索进行高层“定调”和“指路”的关键会议。

会议开始,省委副书记开门见山:“今天把大家请来,不是听长篇汇报,主要是研讨。清源市的试点,省里注意到了,政研室的报告大家都看了。今天我们就围绕几个核心问题谈:清源的做法,有没有普遍意义?遇到了哪些单靠市县层面解决不了的难题?省里应该在哪些方面、用什么方式给予支持?目的是为基层探索扫清障碍、提供支撑,也是为全省层面完善区域政策探路子。”

会议气氛严肃而务实。首先由清源市做简要陈述。周国平书记首先代表市委市政府,感谢省委的关心重视,并请具体负责的江辰同志做主要汇报。

江辰深知机会难得,时间宝贵。他抛开客套,直接切入核心,围绕试点遇到的“硬骨头”进行阐述:

“感谢省委给我们这个机会。我们的体会是,试点要深化,面临几个关键制约,迫切需要省级层面‘指路’和支持。”

“一是要素流动的壁垒。比如,北川的生态价值如何通过更完善的横向、纵向生态补偿机制转化为发展资本?建设用地指标能否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探索更灵活的‘点状供地’模式适应乡村旅游项目?能耗指标省级统筹力度能否加大,支持绿色产业发展?”

“二是区域合作的瓶颈。清源区与北川县的深度合作,涉及到税收分享、Gdp分计等敏感问题,需要省级层面明确规则,给予试点授权,否则‘利益共享’难以落地。”

“三是政策集成的难度。省市各级扶持政策很多,但分散在不同部门,项目申报‘碎片化’。能否以试点县为载体,探索省级资金、政策‘打捆’下达,由市县整合使用,提高效益?”

“四是改革容错的空间。基层探索必然有风险,希望省里能明确容错纠错机制的具体情形和边界,为敢于担当的干部卸下包袱。”

江辰的发言,问题精准,建议具体,全部直指制约发展的关键体制机制障碍,体现了深厚的实践积累和深刻的政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