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高层博弈(2 / 2)

接着,他亲自起草了一份言辞恳切、论据扎实的《关于恳请在新一轮支持县域发展政策中进一步体现精准施策导向的补充建议》,以清源县委县政府名义,紧急报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发改委、财政厅等关键部门,并抄报市委、市政府。建议书没有泛泛而谈,而是结合清源县的具体实践和困境,重点阐述了以下几点:

强调“精准滴灌”的必要性:指出“竞争性分配”虽能激励先进,但也可能导致资源进一步向基础好的地区集中,不利于清源这类生态农业县补齐短板、培育特色,建议对特定功能区和特色优势区给予一定额度的“基数保障”。

突出“试点价值”:以清源县与示范区的冷链物流中心项目为例,详细说明具体的税收分享、Gdp分计机制对于打破行政壁垒、深化协同发展的关键作用,恳请保留试点授权条款,为全省探索经验。

论证“要素统筹”的合理性:用数据说明清源县作为生态涵养区,为全局做出了贡献,但自身发展空间受限,恳请省级层面对此类地区在能耗、环境容量等指标上给予更大比例的统筹支持,体现公平和补偿原则。

这份建议,摆事实、讲道理,既体现了对省里难处的理解,又清晰表达了基层的迫切需求,姿态得当,火力集中。

与此同时,江辰启动了高层沟通渠道。他通过市委主要领导的引荐,争取到向一位分管农业和县域经济的副省长做一次简短专题汇报的机会。汇报中,他聚焦清源县作为农业大县和生态功能区在高质量发展转型中面临的特殊困难,以及已经进行的有效探索和亟需的政策支持,言辞简洁,重点突出。副省长认真听取后,表示会将清源县的情况和建议带回去深入研究。

在市里,江辰也积极争取支持,请市委、市政府以正式文件形式,向省里反映清源市作为整体在支持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方面的总体考虑和需要省里协调解决的关键问题,将清源县的诉求上升到市级层面,增强分量。

这场发生在省、市层面的博弈,紧张而微妙。江辰在清源县运筹帷幄,密切关注着各方面的反馈,适时调整策略。他知道,自己能做的已经做到极致,最终的结果取决于省里高层的权衡与决断。

一周后,消息传来,《措施》经过省委常委会审议,原则通过,即将正式印发。最终的定稿版本,相比送审稿,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微调:虽然“竞争性分配”的基调未变,但增加了“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予以倾斜”的表述;区域协同试点条款,虽未明确具体模式,但保留了“支持有条件地区开展多种形式探索”的活口;要素保障方面,也强调了“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差异化支持”。

这个结果,虽未完全达到清源县的理想预期,但相比最坏的情况,已经争取到了关键的空间和可能性。尤其是在差异化支持、倾斜政策方面留下的口子,为清源县下一步争取具体资源提供了依据和通道。

接到正式文件后,江辰在县委常委会上,平静地向大家通报了情况:“同志们,省里的政策已经落地。这是一个各方平衡的结果,有遗憾,但更有机遇。我们要看到,政策的大方向是支持县域特色发展,并且为我们这样的地区留下了一定的倾斜空间。接下来,我们的任务不是抱怨,而是研究透、对接好、运用足。要把政策中的每一条‘活口’,都变成推动清源发展的‘活水’。”

他立即部署,要求各部门对照正式文件,逐条研究对接方案,特别是那些带有“倾斜”、“支持探索”字眼的条款,要制定具体的落实计划和向上争取的方案。

“高层博弈”暂告一段落,清源县的发展规划,在接受了现实政策的校准后,进入了新一轮的调整与冲刺。江辰的目光,从省城的政策战场,重新聚焦于脚下的土地。他深知,无论政策环境如何,最终决定清源命运的,依然是自身不懈的奋斗和创造性的工作。而他在此次博弈中展现出的审时度势、精准施策和坚韧不拔,也让他在更高的政治舞台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