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行动在清源县几个关键领域打开了局面,中小企业的技改意愿被初步激发,区域合作的梗阻在高层协调下得以疏通,要素配置的集约化探索也开始起步。清源县内部的发展动能,在攻坚克难中悄然积聚。然而,县委书记江辰清醒地认识到,县域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其空间和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更高层级的政策环境和资源分配格局。清源县的努力,如同溪流奔涌,最终能否汇入大江大河,取决于上游水闸的开合与河道的走向。就在清源县内部“破冰”初见成效之际,一场关乎其未来命运的高层博弈,正在省城悄然上演,其焦点,正是那份酝酿已久、承载着众多县域期待的《关于支持县域特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最终定稿。
这场博弈的波澜,最初是通过一些非正式渠道传递到江辰这里的。先是市发改委一位相熟的副主任在电话中委婉提醒:“江书记,省里那份《措施》的征求意见已经结束,现在进入了最关键的部委会审和领导签批阶段。各个条线的意见都在碰撞,有些条款……争议不小,你们清源县关注的重点,可能面临调整,要有心理准备。”
紧接着,一位在省委政策研究室工作的老同学,在一次私下交流中也透露:“老江,你们县前期反映的一些问题很典型,在研究报告里也重点体现了。但现在省里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考虑,财政厅担心转移支付压力,发改委要平衡区域发展,自然资源厅严守红线……最后的成文,恐怕会是一个多方妥协的产物,和最初的征求意见稿相比,力度和具体程度可能会打折扣。”
这些信息,让江辰的心微微收紧。他深知省级政策制定的复杂性,它不仅是技术方案的论证,更是不同部门立场、不同地区利益、不同发展理念的激烈博弈和艰难平衡。清源县的诉求,只是这盘大棋中的一部分,能否被充分吸纳,存在变数。
果然,几天后,通过市委办转来的《措施》(送审稿)内部传阅件,证实了之前的担忧。与之前的征求意见稿相比,最终送审稿在一些关键条款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关于加大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力度的条款,增加了“视省级财力可能”的前提,并将部分原定的“定额补助”改为了“竞争性分配”的表述。
关于保障重大产业项目用地指标的条款,强调了“优先保障省级以上重点项目”,对县级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表述趋于原则化。
关于支持区域协同发展试点的条款,删除了具体的税收分享、Gdp分计等试点授权内容,改为“鼓励探索”、“适时总结推广”等较为模糊的表述。
关于强化能耗指标统筹调配的条款,则明确“以市域为单位平衡为主”,省级统筹调配的空间被压缩。
这些变化,意味着政策的“含金量”和“可操作性”有所下降,清源县此前精心谋划、寄予厚望的一些项目和改革举措,可能面临“政策悬空”的风险。
县长李长根拿着送审稿找到江辰,眉头紧锁:“江书记,看来省里的博弈比我们预想的要激烈。这样一改,我们很多工作的抓手就弱了,特别是区域协同和要素保障这两块,恐怕要重新调整思路。”
压力瞬间传导回来。如果最终政策如此,清源县“全域起航”的战略将遭遇顶层设计的制约,“破冰”的成效也可能因为缺乏持续的政策推力而难以为继。
面对不利的动向,江辰没有抱怨,更没有放弃。他深知,在政策制定的最后关口,仍有争取的空间,关键在于策略和力度。他立即行动起来,展开了一场低调而精准的“最后冲刺”。
首先,他再次审阅了送审稿,精准标记出那些对清源县发展至关重要的、且被弱化或模糊化的条款,逐一分析其调整可能背后的原因和争取恢复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