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沉下去(2 / 2)

“同志们,下去一趟,感受很深。中小企业不是不想升级,是面临着实实在在的‘三座大山’:技术、成本、市场。”他开门见山,“我们的政策和服务,必须精准地搬掉这三座山。”

他做出几项具体部署:

一、加快“清源制造”中小企业技改扶持政策落地。要求财政局、工信局一周内拿出具体方案,明确补贴标准、申报流程,确保政策“看得懂、够得着、办得快”。

二、提升公共服务平台效能。专家服务队要扩大覆盖面,提高响应速度,不仅要“坐诊”,更要“出诊”,针对企业具体问题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同时,人社部门要加快组织针对性强的技能培训。

三、强化市场开拓支持。要求“清源优品”平台公司制定详细的认证产品推广计划,利用电商、展会、政府采购等多种渠道,帮助企业对接订单,真正实现“优质优价”。

就在江辰全力推动服务下沉的同时,县长李长根则带队聚焦农业领域的“普惠”难题。他选择了以传统粮油种植为主、参与“清源优品”积极性不高的平阳乡。在那里,他发现了另一个关键问题:分散的农户面对统一的标准,缺乏有效的组织载体和技术服务支撑。

李长根推动县农业农村局,在平阳乡试点“村级合作社+技术服务队”的模式。由村“两委”牵头,将分散农户组织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统一对接“清源优品”标准;县乡农技人员组成包村技术服务队,驻村指导,解决技术落地难题。同时,协调县平台公司与合作社签订保底收购协议,解除农户销售的后顾之忧。

试点初期,遇到了农户不理解、合作社运行不规范等困难,但在持续的宣传引导和实实在在的技术、订单支持下,局面逐渐打开。平阳乡的经验,为在其他类似乡镇推广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

“沉下去”的行动,并非一帆风顺。也遇到了部门协调不畅、基层接待负担加重、部分干部能力不足等问题。但总体而言,这股务实之风,像一股清泉,浸润着清源县的基层土壤。企业主和农户们发现,县里的领导不再是高高在上、只听汇报,而是真的来了解困难、解决问题了。虽然很多问题不可能立刻解决,但这种姿态和努力,极大地增强了基层对县委县政府推动改革的理解和信任。

一个月后,江辰再次来到永固镇回访。孙厂长的脸上多了笑容:“江书记,专家来指导过了,指出了几个工艺环节的改进办法,成本降了一些。县里的技改补贴申请也提交了,听说很快能批下来。平台公司帮我们对接了市里一家五金连锁超市,正在谈供货合同,价格比原来好!”

在平阳乡,试点村的合作社运转逐渐步入正轨,农户们开始按照标准进行绿色防控,对今年的收成和价格有了更高期待。

看着这些细微但真切的变化,江辰感到一丝欣慰。他知道,从“盆景”到“森林”的蜕变,是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沉下去”这步棋,走对了。只有真正贴近地面,才能感知大地的脉搏,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然而,他也清醒地认识到,服务下沉只是解决了“推力”的问题,如何激发基层的内生“动力”,形成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是更深层次的挑战。同时,随着改革深入,必然会触及更复杂的利益调整和体制机制障碍。

站在新的起点上,江辰的目光投向了更远处。如何将“沉下去”的成果固化为长效制度?如何将点的突破连成线的带动,最终形成面的提升?这需要更深的谋略和更强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