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沉下去(1 / 2)

“盆景与森林”的悖论,如同一根尖锐的刺,扎在江辰的心头,也警醒了清源县的整个领导班子。战略蓝图绘得再美,若无法在广袤而复杂的基层落地生根,终将是镜花水月。常委会上达成的共识迅速转化为行动指令:工作重心必须“沉下去”,穿透层级,直达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去破解标准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一场以“下沉服务、精准滴灌”为主题的专项行动,在清源县悄然拉开序幕。与以往大张旗鼓的动员会不同,这次行动强调“实”和“细”,要求各级干部走出办公室,深入一线,当好政策的“宣讲员”、技术的“指导员”和困难的“化解员”。

江辰率先垂范。他不再满足于听取汇报和视察样板点,而是带着更具体的问题和更明确的目的,开始了新一轮不打招呼、随机选点的调研。这次,他选择的方向,是那些在“清源制造”团体标准推广中处于“中间状态”的乡镇和企业——既非毫无基础的落后地区,也非重点扶持的标杆单位,更能反映普遍性问题。

他来到了位于县域中部的永固镇。该镇有一定工业基础,以五金加工、小型农机具制造为主,有几家企业申报了“清源制造”标准认证,但进展缓慢。镇党委书记老赵闻讯赶来,脸上带着忐忑。

江辰没有去镇政府会议室,而是直接让老赵带路,去了一家正在申请“清源制造”(五金工具类)认证的永固五金制品厂。厂长是一位四十多岁、务实的中年人,姓孙。

工厂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忙碌。孙厂长指着一条半自动化的生产线介绍:“江书记,我们按照标准要求,投了些钱改进了模具和热处理工艺,产品精度和耐用性确实提高了。但说实话,压力很大。”

“具体什么压力?”江辰拿起一个刚下线的扳手,仔细查看工艺。

“主要是成本和技术。”孙厂长掰着手指算账,“新工艺要求高,原材料损耗率增加,能耗也上去了。工人操作不熟练,废品率一时降不下来。关键是,我们产品主要销往农村市场和低端批发市场,客户对价格敏感,我们提价空间很小。按新标准生产,成本涨了一截,但卖价暂时跟不上,利润反而薄了。认证还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和持续投入,心里没底啊。”

一旁的老赵补充道:“镇里像孙厂长这样的企业还有不少,有升级意愿,但卡在成本和市场上。光靠我们镇里协调,力量有限。”

江辰听得很仔细。孙厂长的话,道出了广大中小企业在转型升级中的普遍困境:技术门槛、成本压力和市场需求错配。这远不是简单号召或给点补贴就能解决的。

“孙厂长,你的困难很现实。”江辰放下扳手,语气诚恳,“政府推动标准,不是为了增加企业负担,最终目的是让大家的产品更有竞争力,卖更好的价钱。成本问题,县里正在研究针对中小企业技改的专项贴息贷款和成本补贴政策,很快就会出台。市场问题,工信局和‘清源优品’平台公司正在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展销平台,重点推广认证产品,帮大家开拓中高端市场。技术问题,县里组织的专家服务队下周就会到永固镇,开展针对性的技术诊断和工人培训。”

他转头对老赵说:“老赵,镇里要当好‘管家’和‘红娘’。把有类似困难的企业梳理出来,共性难题集中向县里反映,个性问题一企一策帮扶。可以组织企业之间互相观摩学习,抱团发展。‘清源制造’不是让大家单打独斗,是要形成集群效应。”

孙厂长和老赵听后,眼神亮了起来。江辰的回答没有空话,直指痛点,并给出了清晰的解决路径,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离开永固五金厂,江辰又随机走访了镇上的几家小微企业,情况大同小异。他意识到,推动“面”上的升级,需要更系统、更精准的赋能体系。

返回县里,江辰立即召集工信、财政、市场监管、人社等部门负责人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