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中心项目在磕磕绊绊的磨合中艰难推进,选址、标准、招标等前期工作总算初步理顺,进入了施工图设计和各项报批的实质性阶段。就在清源县与合作方都稍稍松了口气,准备全力冲刺项目开工时,一个来自省委办公厅的正式通知,让所有人的心再次提到了嗓子眼:省委主要领导将在一周后,赴清源市及所辖部分县区,就“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主题进行专题调研。清源县,因其在农业转型升级、跨区域合作方面的探索,被列为重点调研点之一。
消息传来,清源县上下既感振奋,又觉压力巨大。省委主要领导亲自调研,这是对清源工作的极大重视,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高层次、全方位的检阅。调研主题直指清源当前工作的核心,调研点的选择和汇报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省委对清源县工作的整体评价,甚至可能关系到后续政策资源的倾斜。
县委书记江辰第一时间召开常委会,统一思想,部署工作。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次调研,既是对过往工作的“期末考”,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定调会”。必须精心准备,但绝不能搞成“盆景展示”和“成绩汇报会”。
“同志们,省委主要领导来调研,是对我们的信任,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江辰神色凝重,“我们要准备的,不是一个粉饰太平的‘花瓶’,而是一个真实的、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清源。要让领导看到我们的探索和成绩,更要让领导了解我们的困难和困惑,听到基层的真实声音。这才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领导负责。”
他为此次调研接待定下了“展现真实进程、突出核心探索、反映共性问题、寻求高层指引”的总基调。
在调研点的选择上,江辰力排众议,没有选择那些“窗明几净”、成效显着的“明星”点位,而是坚持点面结合,既有亮点,也有难点,更有探索中的关键点。最终确定的路线包括:
展示转型升级成效的点:峰翠合作社(“清源优品”带动农户增收的样板)和一家完成智能化改造的纺织企业(传统产业升级的代表)。
反映区域合作进程的点:清源县与示范区共建的冷链物流中心项目筹建处(尽管尚在图纸阶段,但集中体现了跨区域协同的探索与挑战)。
暴露发展不平衡的点:一个以传统种植为主、集体经济薄弱、正积极探索农旅融合但成效尚不显着的山区乡镇。
这个方案,打破了常规,敢于展示“进行时”甚至“薄弱环节”,体现了极大的自信和务实态度。
汇报材料的准备更是重中之重。江辰亲自牵头,组织精干力量,熬了几个通宵。他要求汇报稿必须“去虚向实”:
用数据和案例说话:避免空泛论述,用合作社社员增收的具体账本、企业技改后的能耗下降和良品率提升数据、冷链项目谈判中的核心争议点等鲜活素材支撑观点。
讲清逻辑和困惑:不仅要讲“做了什么”,更要讲“为什么这么做”(基于县情的战略选择),以及“做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具有普遍性的难题”(如区域合作中的利益分配、要素流动障碍等)。
提出具体恳请:基于实践,向省委提出需要省级层面协调解决的政策诉求和改革建议,如能否在跨区域项目用地指标、能耗指标上予以倾斜?能否支持探索更灵活的区域Gdp分计、税收分享机制?
调研日当天,省委书记一行轻车简从,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项目筹建处和山区农家。在峰翠合作社,他与老周等社员算增收账,询问品牌效应;在企业车间,他详细了解技改投入和效益,关心技术工人培养;在冷链项目筹建处,他仔细查看规划图,询问合作模式、存在的困难,对清源县在谈判中坚守核心利益、寻求共赢的做法表示赞许;在山区乡镇,他走进普通农户家,了解生产生活实情,听取他们对乡村振兴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