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的余晖,将金色与橘红糅合在一起,如同温暖的油画颜料,泼洒在堡垒后方那片静谧的小院里。这里与前方秩序井然的曙光城仿佛是两个世界,没有宽阔的街道和繁忙的车流,只有几畦被精心打理、长势喜人的蔬菜,一架繁茂的葡萄藤,以及两张并排放置的、略显陈旧的藤制摇椅。
陈建国和李秀娟,就坐在这两张摇椅上。
岁月的刻刀在他们脸上留下了更深的痕迹,陈建国的鬓角已几乎全白,李秀娟的眼角也爬满了细密的鱼尾纹,但他们的眼神却比末世初期任何时刻都要平和、安详。身上穿着的是舒适干净的棉布衣服,不再是沾满污渍的作战服或紧绷的正装。
李秀娟手里拿着一件小孙女的衣服,正就着天光,仔细地缝补着一个不起眼的线头。她的动作不疾不徐,带着一种历经风雨后的沉稳与耐心。陈建国则双手交叠放在腹部,闭着眼睛,似乎在小憩,但微微晃动的摇椅显示他并未睡着,只是在享受这份难得的宁静。
小院的篱笆墙很低,视野开阔,可以遥遥望见远处曙光城那错落有致的轮廓。夕阳为那些崭新的建筑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城市上空的袅袅炊烟与天际的晚霞融为一体,勾勒出一幅安宁而充满生活气息的画卷。隐约还能听到随风飘来的、孩子们放学归家的嬉闹声。
他们刚刚也听说了陈默在中心广场埋下那颗核心的事情。消息是陈雪亲自过来告诉他们的,没有过多渲染,只是平静地陈述了经过。
院内安静了许久,只有藤椅轻微的“吱呀”声,和针线穿过布料的细微声响。
终于,陈建国缓缓睁开了眼睛,他没有望向远处的城市,而是将目光投向身边相伴一生的老伴。夕阳的光晕勾勒着她专注的侧脸,银白的发丝在光中显得格外柔软。
他看了很久,仿佛要将这一刻永远刻印在心底。然后,他伸出那双布满老茧、曾握过枪杆也拿过锄头的手,轻轻覆在了李秀娟正在缝补的手上。
李秀娟的动作停了下来,抬起头,有些疑惑地看向丈夫。
陈建国没有立刻说话,只是用拇指轻轻摩挲着妻子手背上那些同样粗糙的皱纹,仿佛在抚摸岁月的年轮。他的目光深邃,里面翻涌着这十数年来的惊心动魄、生死离别、以及最终这来之不易的安宁。
远处,曙光城的方向,似乎传来了隐约的、象征着一天结束的舒缓钟声。
在这片祥和的暮色与钟声里,陈建国转过头,再次望向那座在夕阳下熠熠生辉的新城,望着那代表着无数牺牲与奋斗的纪念碑所在的方向。他的嘴唇微微动了动,声音很轻,轻得仿佛怕惊扰了这份宁静,却又带着一种千帆过尽后、尘埃落定的沉重与骄傲,清晰地传入李秀娟的耳中:
“我们儿子,”他顿了顿,仿佛在品味这几个字背后那沉甸甸的分量,“真的改变了世界。”
没有慷慨激昂,没有泪流满面,只有一句平静的陈述,却仿佛道尽了一生的波澜壮阔,和一个父亲最深沉的、无法用更多言语表达的爱与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