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条试验性隧道,选择连接堡垒与距离最近的前哨站“家园”。当第一批被选拔出来的工人在签署了严格的保密协议后,从堡垒地下深处一个隐蔽的出口进入灯火通明的作业面时,他们才明白自己肩负的任务是何等艰巨而重要。
没有大型现代化隧掘设备的轰鸣,工程更多地依赖于人力、简单的机械和顽强的意志。改造后的小型盾构头在电力驱动下艰难地啃噬着泥土和岩石,后面是工人们用铁锹、镐头进行清理和修整。挖掘出来的土石,被装上轨道车,由人力推送到指定的堆放点,部分用于加固其他地下设施,部分则由陈默利用空间能力,在夜间秘密转运到远离堡垒的废弃矿坑或山谷中进行分散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面痕迹。
通风是首要难题。大型通风管道被一节节连接起来,依靠堡垒强大的电力驱动鼓风机,将新鲜空气源源不断送入深邃的隧道,同时将污浊空气和粉尘排出。每隔一段距离,还会挖掘垂直的通风竖井,进行辅助换气。
支护工作同样至关重要。吴教授带着他的学生,对挖掘面进行实时监测。在土质松软地段,使用坚固的木材或回收的金属型材制作支撑框架;在岩石地段,则采用锚杆加固配合喷射混凝土(利用库存水泥和自制砂浆)的方式,确保隧道结构稳定,防止坍塌。
隧道内湿度极高,闷热难当,即使有通风,工人们也常常汗流浃背,浑身泥浆。昏暗的灯光下,只有机械的轰鸣、铁器的碰撞和粗重的喘息声交织。但没有人抱怨,每个人眼中都闪烁着一种使命感的光芒。他们知道,自己正在挖掘的,不是普通的坑道,而是家园的生命线,是绝境中的希望之路。
三、 网络的延伸:血脉的连通
随着第一条通往“家园”前哨站的隧道初步贯通并完成加固,经验被迅速总结并应用到后续工程中。通往“曙光农场”以及其他几个小型资源点和隐蔽观察哨的隧道,也相继开始挖掘。
这些隧道并非简单的直线连接。陈浩借鉴了末世前地铁和人防工程的设计,在主隧道沿线设置了多个隐蔽的出口、岔路和应急避难所。有些岔路通向预设的伏击阵地,有些则故意设计成迷惑敌人的死胡同。整个地下网络,如同一张精心编织的、隐藏在大地血脉中的蜘蛛网,既是交通线,也是复杂的防御体系和撤退通道。
陈雪的技术团队紧随其后,在贯通的主隧道内铺设了包裹着厚实防护层的专用通讯光缆(利用库存和搜集来的材料)和供电线路。确保即使地面基站被毁,核心据点之间也能保持清晰稳定的通讯和部分电力供应。
陈锋则开始着手制定利用地下网络进行兵力调动的战术预案。小规模的“狼群”小队可以通过地下通道,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敌人侧翼或后方,发起致命一击。或者在防线压力过大时,预备队可以通过地下快速投入关键区域。
四、 无声的基石
“潜龙计划”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期间经历过小范围的渗水塌方,遇到过坚硬无比的岩层导致进度严重滞后,也出现过工人因长期在恶劣环境下作业而病倒的情况。但在强大的组织力和坚定的信念支撑下,所有困难都被一一克服。
这条日益扩展的地下交通网,成为了“守望者”对抗“鹰巢”威胁的最核心机密,也是他们内心深处最大的底气之一。它没有高射机枪的狰狞,没有火箭筒的暴烈,它沉默地潜伏于大地之下,如同蛰伏的潜龙,将各个据点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命运共同体。
当堡垒外的民兵们还在阳光下挥汗如雨地操练时,另一群无名英雄,正在不见天日的地底深处,用最原始的方式和最坚定的信念,为整个家园,挖掘着一条通往生存与胜利的、坚实的退路与进路。
地下的汗水,无声地流淌,汇聚成了一条条承载着希望的血脉。这张正在成型的地下网络,将成为“守望者”面对即将到来的风暴时,最坚韧、也最出人意料的神经与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