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章 粮食储备计划(1 / 2)

当“潜龙计划”在地底深处悄无声息地拓展着堡垒的生存脉络时,另一项关乎生存根本、甚至比武器和工事更为基础的计划,也在陈建国的全力推动下,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展开——粮食储备计划。战争的胜负或许取决于钢铁与意志,但战争的持久力,却深深根植于最朴素的粮食之中。

“鹰巢”的威胁,不仅仅是军事上的碾压,更可能带来长期的地面封锁和资源切断。陈默在核心会议上定下了明确的目标:“无论发生什么,我们要确保,即使完全被隔绝,堡垒及其核心人口,也能依靠自身储备,支撑两年以上。”

这个目标,如同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了主管内政的陈建国肩上。

一、开源:向大地索取更多

扩大种植面积是增加储备的基础。原有的“曙光农场”在吴教授和农业组的精心打理下,已经是郁郁葱葱,但远远不够。

陈建国亲自带队,在堡垒控制区内进行了多次勘察。他们利用清理出的废墟空地,利用山间相对平缓的谷地,甚至利用一些建筑物的屋顶和阳台,凡是能接触到阳光和水源的地方,都被纳入了开垦计划。

“每一寸能长庄稼的土地,都不能浪费!”陈建国对负责农业扩张的干部们强调,他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

新的开垦行动遇到了诸多困难。土地肥力不足,就从堡垒养殖区的牲畜圈舍运送发酵好的有机肥,甚至组织人力挖掘山林间的腐殖土;水源不足,就利用“潜龙计划”挖掘隧道时勘测到的地下水源,架设简易的引水管道或挖掘蓄水池。

劳动力是最大的问题。全民练兵抽调了大量青壮年,留给农业的人手捉襟见肘。陈建国不得不采取更加灵活的策略:实行更精细的轮作和间作制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动员更多非适龄练兵人员(包括部分老人和身体条件允许的妇女)参与到力所能及的田间管理中;甚至将部分不太繁重的开垦任务,作为民兵体能训练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吴教授领导的农业实验室也在争分夺秒。他们利用从“鹰巢”商队和过往贸易中获得的少量稀有种子,以及持续对本地作物进行选育,试图培育出更高产、更抗病、生长周期更短的作物品种。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与兵工厂的焊光遥相呼应,一个为了毁灭,一个为了生存。

二、节流与转化:效率的最大化

光有产出还不够,如何最大限度地保存和利用这些产出,是另一个严峻的挑战。

首先是对现有消耗的精打细算。居民的口粮配给虽然没有明确削减,但通过宣传和制度引导,鼓励节约,杜绝浪费。食堂里张贴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标语,餐厨垃圾被严格分类,有机部分用于堆肥或养殖。

其次,是建立更高效的转化链。养殖区的规模被适度扩大,但主要集中饲养饲料转化率高的禽类(如鸡、鹌鹑)和繁殖快的兔子。将部分人类无法直接食用的农作物副产品(如秸秆、谷壳)加工成饲料,转化为宝贵的肉蛋资源。就连以前可能被丢弃的内脏、血粉等,也被苏婉的医疗组研究如何用于制作营养补充剂或医用材料。

三、深藏:新的地下粮仓

最重要的环节,是存储。将辛辛苦苦收获的粮食暴露在地面,无异于在敌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命脉。

兴建新的、更隐蔽、更安全的地下粮仓,成为了“粮食储备计划”的核心工程。陈浩在负责“潜龙计划”的间隙,亲自为新粮仓的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

新的粮仓选址极其隐蔽,并非集中在堡垒正下方,而是分散在堡垒周边几个地质结构稳定、且有其他地下设施(如备用能源站、水处理中心)作为掩护的区域。粮仓的入口经过巧妙伪装,与山体、岩石甚至废弃的矿洞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