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生》歌,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其蕴含的“动中见常”、“生而有者必真”的哲理,随着官方的推行与士人的传唱,迅速从庙堂传至江湖,在民间引发了强烈的“求真”思潮。市井巷陌,学堂书院,皆在议论何为真知,如何祛妄。文化界更是引经据典,考据辨伪者众,一时蔚然成风。
然而,刘混康于朝会之上,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潜在的局限。他见群臣奏报,多是梳理旧典,辨明古义,虽于“求真”有功,却少见突破前人窠臼、开创新局之论。
“诸卿,”刘混康的声音在紫宸殿回荡,打破了略显沉闷的议论文氛,“求真,乃固本培元之基,然非止步于此。若只知辨古之真伪,而不能通今之变化,创未来之新机,则如同只识地基之石,却不知如何起万丈高楼。求真之上,更需 致新 !”
他目光扫过略显愕然的群臣,继续道:“天地万物,无时不化,无日不新。无无能量网亦非死水一潭,需有新思、新力注入,方能生生不息。朕望诸卿,于求真之基础上,敢破敢立,发前人所未发,开前所未有之新局!”
此言一出,殿中顿时议论纷纷。有老成持重者面露难色,认为恪守古训方是正道;亦有年轻锐进者目光闪亮,觉得正合己意。朱熹沉吟不语,似在思索“理”与“新”之关系。义青禅师则合十微笑,似对“无常即常”之理另有会心。
经过一番集思广益,激烈辩论,刘混康见火候已到,遂离席起身,朗声道:“朱子《生》歌,明真妄之辨,奠求真之基。朕心有所感,愿作《致新》一歌,以续其意,阐明这推故出新之道,望与诸卿共勉。”
他深吸一气,声音恢弘,仿佛与殿外天地之气相接,吟诵而出:
“凡生而有者
有为胚胎有为流荡
有为灌注有为衰减
有为散灭
固因缘和合自然之妙合
万物之所出入
仁义之所张弛也”
(开篇总括万物自生发至消亡的必然过程,指出此乃因缘和合之自然妙理,是万物运作、乃至仁义道德得以彰显弛张的场域。)
“胚胎者
阴阳充积聚定其基也
流荡者
静躁往来阴在而阳感也
灌注者
有形有情本所自生
同类牖纳
阴阳之施予而不倦者也”
(细致描述“生”之初期阶段:“胚胎”是阴阳积聚奠定基础;“流荡”是内部动静感应,潜能涌动;“灌注”是形态与灵性的生成,同类相引,阴阳交互,孜孜不倦。)
“其既则衰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