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彼世中你让他在你的怀里得到至福
在此世中你以你所作所为的奇迹
吸引住他的眼神和他的心”*
(此段强调亚伯拉罕事迹的永恒性与感召力,及其对追随者(隐喻民众)在今生与来世的丰厚回报,旨在构建一种基于共同信仰和历史记忆的强大凝聚力。)
“可敬的亚伯拉罕
你这个最初感觉到并且见证了
这种巨大激情的人
这激情蔑视那与诸元素之暴烈
以及造化的各种力量所作的可怕搏斗
因为它要与上帝作斗争”*
(此段将亚伯拉罕的信仰,提升为一种足以蔑视自然力量、敢于与神意“斗争”(指代艰难的考验与抉择)的“巨大激情”,赋予其悲壮而崇高的色彩,激励民众以同样的激情面对现实困境。)
“原谅那想要以颂词来赞美你的人
哪怕他的做法不恰当
他谦卑地说话
就仿佛这是他内心所欲求的
他简短地说话
就仿佛这是得当的
但是他永远也不应当忘记这个
你需要用一百年来达成
与预料相反地老年得子
你不得不拔出刀子
然后你才保留住了以撒
他永远也不应当忘记这个
你活到一百三十岁而没有继续向前
去走得比信仰更远”*
(结尾部分,以谦卑的口吻提醒歌颂者(也暗示所有统治者与民众),真正的功业需要漫长的忍耐(百年得子)、经历极致的考验(拔刀献祭)、并且最终要止步于信仰之前,不可僭越。这既是对统治者的警示,也是对民众的教导,强调了过程的艰辛、牺牲的必要性与对超越性存在的敬畏。)
这首歌,很快在伽尔巴的领地上传唱开来。它借助古老的宗教叙事,巧妙地嵌入了伽尔巴“君权神授”、“政教共治”以及注重过程、考验与精神维系的新统治理念。
伽尔巴,这位曾经的铁血统帅,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尝试塑造他的国度。他并未完全放弃武力,但他明白,仅仅依靠武力是走不远的。他试图用这首《亚伯拉罕》,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配套的教化措施,为他理想中的“人本主义政体”奠基。这是一场大胆的政治实验,其成效如何,能否在残酷的欧陆竞争中存活并壮大,尚是未知之数。但伽尔巴的转变本身,已然为这个纷乱的时代,投下了一颗充满变数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