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战略路线与目标:计划兵分两路。东路军出山海关,沿大兴安岭东麓北进,扫荡蒙古东部部落,建立前沿堡垒。西路军则由河套地区北上,穿越戈壁,直插漠北腹地,目标直指鄂尔浑河流域与北海(贝加尔湖)地区,夺取蒙古“龙兴”之地,迫使蒙古核心部落西迁。
二、 朝堂博弈,暗流涌动
此策虽定,但朝野上下暗流汹涌。朱熹闻讯,长叹不语,深觉此策过于霸道,有违“修文德以来之”的王道精神,且驱使降卒、夷狄为先锋,恐生肘腋之变,但见徽宗意决,知不可强谏。刘混康则默许此策,认为此举符合“天道运行,弱肉强食”之理,可借机进一步观察与引导那融入能量网的铁木真意志。
最为难的或是吴用。他深知此策之险,兵源复杂,后勤艰难,天时地利皆不在我。但君命难违,且他也看到,若成功,确能极大缓解北疆压力,甚至为大宋开拓前所未有的疆域。他只能殚精竭虑,为这支特殊的“征西军”谋划万全,尤其是如何驾驭那些心怀各异的降卒与倭人。
三、 寒原点兵,西征启程
旨意颁下,天下震动。原金辽故地的健儿被征召,怀着复杂的心情——既有对蒙古的仇恨,也有对未来的茫然,聚集到北方重镇。来自海东的倭人武士,穿着改造过的宋式冬装,眼神中混合着对严寒的畏惧与对军功的渴望,在通译的呵斥下编入行伍。
这一年的秋天,寒风乍起,吹得人瑟瑟发抖。在幽州以北的广袤土地上,一支规模庞大的征西军正在集结。他们的军旗飘扬,遮天蔽日,刀枪如林,寒光闪闪,透露出一股与以往宋军截然不同的气息。
这股气息中,夹杂着悲怆、悍野与肃杀。仿佛这支军队背负着巨大的使命,又似乎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难险阻。种师道站在高高的点将台上,他的目光如炬,扫视着台下那支成分复杂的军队。
这支军队中,有来自不同地方的士兵,他们的装备、训练水平和战斗经验都各不相同。有些人来自富裕的地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另一些人则来自贫困的地方,装备简陋,战斗经验也相对较少。
种师道心中沉甸甸的,他知道要将这样一支军队整合成一支强大的战斗力量并非易事。然而,他并没有丝毫退缩之意,他坚信只要指挥得当,这支军队一定能够发挥出巨大的潜力。
在种师道身旁,吴用手持羽扇,轻轻摇动。他的眼神锐利如鹰,仔细观察着每一支队伍的士气和纪律。他深知,军队的士气和纪律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
徽宗的诏书被高声宣读,无非是“吊民伐罪”、“拓土开疆”、“封侯荫子”之语。随后,三声炮响,这支承载着大宋北进野心、也充满了未知风险的“征西军”,如同一条巨大的混血长龙,迎着渐起的寒风,踏上了北上万里征途。
他们的前方,是冰封的河流、无垠的雪原、凶悍的游牧部落,以及莫测的命运。大宋的疆界,将因这支军队的足迹,向那片亘古荒原艰难地延伸。而蒙古的狼群,在遥远的西方,似乎也嗅到了来自东方的、前所未有的压迫气息,躁动不安地回望故土。北方的天平,即将因这支“驱虎吞狼”之师的介入,而发生剧烈的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