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 > 第124章 落在傅友德头上的惊天巨瓜

第124章 落在傅友德头上的惊天巨瓜(1 / 2)

天幕上,朱迪钠的讲述进入了永乐皇帝晚年北征中一段充满谜团的插曲。

“在第四次北征,大军回师的途中,发生了一件颇为奇怪的事情。”朱迪钠的声音带着一丝探寻历史迷雾的神秘感,“一位特殊的人物,在深夜悄然来到了永乐的御营。这个人,就是胡濙。”

画面中,出现了风尘仆仆的胡濙在侍卫引导下,步入皇帝行辕的场景,夜色凝重,气氛微妙。

“胡濙此人,身份特殊。”朱迪钠介绍道,“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他受永乐密令,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甚至远至海外,其公开任务是寻访仙人张三丰,但后世普遍认为,他真正的、最重要的使命,是——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这位消失了二十多年的密使,突然在此刻出现,并且被永乐皇帝紧张地连夜召见。”朱迪钠强调了“紧张”二字,“两人密谈了很久,具体内容,史书讳莫如深,没有任何记载。这成了永乐朝一桩着名的悬案。”

“然而,一个显着的变化发生了。”朱迪钠话锋一转,“就从那一夜之后,随行的近臣们发现,永乐皇帝仿佛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眉宇间积郁多年的某种阴霾似乎散去了不少,那种长久以来萦绕在他心头的、无形的压力,好像突然减轻了。用史家的话说,‘帝乃释疑’,皇帝终于放下了心中的疑虑。”

朱迪钠提出了最主流的推测:“因此,后世史家大多倾向于认为,胡濙带来的,是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确切的死亡消息。无论建文是早已死于宫火,还是最终病逝于流亡途中,这个困扰了朱棣二十多年、关乎其皇位合法性的‘活影子’,终于被确认彻底消失了。这对他而言,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

这番讲述立刻在天幕评论区引发了热议。

Id名为【熬夜看书人】的网友表示难以置信:“我不信!永乐大帝五征漠北,打得蒙古人闻风丧胆,他会这么怕一个手下败将?一个早就失去江山、生死不明的建文帝?这一定是后来文人编出来黑他的!”

但Id【早餐要吃好】的网友立刻反驳:“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观念去硬套古人!在永乐帝的价值体系里,‘篡位’是原罪,建文代表着‘正统’。他改洪武年号、废建文年号、抹去大量建文朝记录,这一系列操作恰恰说明他内心极其在意这件事,深受‘得位不正’的道德折磨。建文的下落,就是他最大的一块心病。”

Id【午后红茶】也感慨道:“古人的伦理观念和思维模式,我们现代人确实很难完全理解。那种对‘正统’、‘名分’的执念,对身后史笔的恐惧,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

这时,Id【宵夜走起】的网友提出了一个更贴近人性的视角:“大家都觉得永乐帝杀伐果断,是个狠人。但别忘了,他杀的、他对付的,很多是他的至亲!朱允炆是他的亲侄子,是他看着长大的。现代人杀只鸡可能还要犹豫半天,何况是至亲骨肉?朱元璋杀功臣眼睛都不眨,可他对自己的儿女,又何曾真正下过毒手?权力斗争的血腥之下,隐藏的也是复杂的人性和亲情纠葛啊。”

这条评论,将高高在上的帝王心术,拉回到了普通人也能感知的情感层面。

朱迪钠看着这些讨论,总结道:“无论胡濙究竟说了什么,永乐帝的反应表明,一个持续二十多年的心结,在那一刻似乎被解开了。这或许让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获得了一丝难得的内心平静。然而,北征的步伐并未停止,他依然在茫茫草原上追寻着那个能让他最终荣耀加身,或是彻底解脱的结局。”

天幕下的朱元璋,沉默地听着这一切。他无法完全理解老四对建文下落的执念,但他能感受到那种被“名分”和“身后名”所禁锢的痛苦。他看了看身边的朱标,又看了看跪在地上的朱棣,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既有对权力漩涡的深深忌惮,也有一丝对后世子孙不得不背负沉重枷锁的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