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迪钠继续讲述谷王朱橞那令人啼笑皆非的作死之路。
“迁到长沙这块风水宝地后,朱橞非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加骄横跋扈。”朱迪钠的语气带着鄙夷,“他自恃有打开金川门迎立永乐帝的大功,在长沙俨然成了土皇帝。忠诚伯茹瑺,仅仅因为没有按照他心意去拜谒他,就被朱橞找借口杀害。长沙当地官员庐廷纲,因为刚正不阿,上书弹劾朱橞‘夺民田,侵公税,杀无辜’等种种不法行径,结果也被朱橞动用私权诛杀。”
画面中展现了朱橞在长沙欺压百姓、擅杀大臣的种种恶行,其嚣张气焰令人发指。
“这些行为,无疑是在挑战永乐帝的权威和底线。”朱迪钠说道,“但或许是念及其献门之功,或许是暂时无暇他顾,朱棣对此似乎隐忍未发。然而,这种隐忍,在野心膨胀的朱橞眼中,或许被错误地解读为了纵容和虚弱。”
“权力的滋味一旦尝过,便难以自拔。尤其是在几乎不受制约的环境下,朱橞的野心开始像野草般疯长。”朱迪钠的声音变得神秘起来,“他开始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逍遥王爷,而是做起了皇帝梦!”
天幕上出现了朱橞与心腹密谋的场景。
“为了给自己的野心制造‘天命所归’的舆论,”朱迪钠揭开了其谋反的核心手段,“朱橞精心炮制了一个谶()语,叫做——‘十八子,主神器’!”
他特意放慢了语速,让这六个字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这‘十八子’,有人说它合起来就是一个‘李’字。”朱迪钠解释道,“但朱橞对外却巧妙地将它解释为,预示着第十八子(虽然他自己是朱元璋第十九子,但因为前面有一个早矢的赵王朱杞,他自称第十八子)将得到天命,主宰江山社稷!他利用这个谶语在封地和朝中暗中散布,蛊惑人心,为自己积累政治资本。”
光有舆论还不够,朱橞还需要一面更有号召力的旗帜。
“更离谱的是,”朱迪钠的语气充满了荒谬感,“朱橞竟然不知从哪里找来了一个老道士,让他冒充早已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并对外宣称建文帝一直在他府中,如今要出来主持大局,讨伐‘篡位’的朱棣。”
画面中,一个穿着旧衣、神情惶恐的老道被推到了台前,扮演着建文帝的角色,场面十分滑稽。
“准备好这些‘道具’后,朱橞开始寻找盟友。他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兄长——封地在成都的蜀王朱椿。”朱迪钠继续说道,“蜀王朱椿素有‘蜀秀才’之名,雅好文学,性情谨慎。尤其是在经历了蓝玉案的牵连后(朱椿是蓝玉的女婿),更是如履薄冰,一心只想做个太平王爷。”
画面转到成都蜀王府,朱橞的密使正在游说朱椿。
“朱橞派人秘密联络朱椿,将所谓的‘十八子’谶语和‘建文帝’在手的情况告知,希望十一哥能与他共举大事。”朱迪钠说道,“然而,朱橞完全打错了算盘。蜀王朱椿一听这等大逆不道之言,吓得魂飞魄散!他深知永乐帝的手段,也清楚自己家族经不起第二次政治风暴的冲击。”
“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朱迪钠描绘着那决定性的瞬间,“蜀王朱椿非但没有答应,反而立刻将朱橞的使者扣押,并将朱橞谋反的所有罪证、计划,一五一十、火速密报给了北京的永乐皇帝朱棣。他用自己的果断,彻底划清了与这个作死弟弟的界限,也保全了自己和家族。”
画面中,朱棣接到密报,震怒不已,旋即下令锦衣卫火速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