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那些品级不上不下的官员家眷而言,此事更是风向标。工部侍郎夫人与吏部郎中夫人小聚时,便窃窃私语:
“姐姐听说了吗?北静王妃把皇后娘娘派去的容嬷嬷给……啧啧,真是胆大!”
“何止胆大,是精明!你想想,容嬷嬷代表的是谁?王妃敢这么做,背后能没点倚仗?怕是王爷在江南……圣眷正浓呢!”
“这么说……往后对北静王府,得更客气些?”
“那是自然!没见东平郡王府都急着去卖好嘛!咱们也得跟紧点,可别站错了队!”
于是,一时间,往北静王府递帖子请安、送节礼的女眷悄然多了起来,且礼单都比往日厚重几分。各府都想在迷雾中,看清真正的权力走向。
清流文官之家:鄙夷与忧虑
一些自诩清流的翰林、御史家,对此事则多有微词。某位翰林夫人便在诗社中蹙眉道:“内宅妇人,当以柔顺为德。北静王妃此举,虽占着理,却过于锋芒毕露,非闺阁之福。何况得罪中宫,岂是臣子之家应有的恭敬?” 他们将此视为女子干政、家门不宁的征兆,对林黛玉的评价偏向负面。
市井坊间(夸张演绎版):
消息传到市井,经过无数张嘴巴的添油加醋,早已面目全非。酒楼茶肆里,说书先生甚至编出了新段子:
“话说那北静王妃,乃是九天玄女下凡,慧眼如炬!那日只见她玉手轻抬,对着那害人的丝线吹了口仙气,您猜怎么着?线里立刻显出一条张牙舞爪的小黑龙!原是那容嬷嬷受了妖人指使,欲用妖法祸乱王府!王妃一声令下,左右护法现身,当场拿下了妖婆!” 引得听众拍案叫绝。
更有那走街串巷的货郎,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对主顾婆子说:“大娘,买盒新到的官粉吧!跟您说个秘密,宫里那位(指皇后)啊,这次可是吃了哑巴亏!为啥?因为北静王爷在江南,找到了前朝宝藏!富可敌国!连皇上都得让他三分!一个老嬷嬷,算个啥?” 谣言越传越离奇,将林黛玉传得神乎其神,也将北静王府的权势渲染得如日中天。
小结:
一石激起千层浪。容嬷嬷事件,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京城各阶层、各派系复杂的心态。有隔岸观火者,有趁机示好者,有谨慎揣摩者,亦有鄙夷非议者。北静王府与其年轻王妃,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这看似是茶余饭后的“八卦鸡毛”,实则是权力格局的晴雨表。每个人都在根据自身的立场和获得的信息碎片,拼凑着事件的“真相”,并调整着与之相关的策略。这场由深宅内院蔓延至整个京城的舆论风波,其影响,才刚刚开始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