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那声回荡在意识层面的清亮啼哭,恰似划破永夜的第一缕晨光,为这片死寂的 “归墟之海” 带来了难以言喻的生机与希望。他(她)被银白色的 “起源” 光茧包裹,安稳地存在于凌薇腹中,那纯净而磅礴的生命秩序波动,不仅彻底平息了凌薇体内数据洪流的躁动,更仿佛一种无形的安抚,消融了残存舰队成员心中那劫后余生的惊悸与茫然。
顾廷铮站在医疗舱内,目光复杂地凝视着那团温暖的光茧。喜悦、庆幸、责任,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敬畏,交织在他心头。这个孩子,在绝境中保护了他们,其身上蕴含的秘密,可能远超想象。他轻轻握住凌薇依旧冰凉的手,低声道:“薇,你看到了吗?我们的孩子…… 他很了不起。你要快点醒来,看看他。”
凌薇的生命体征在稳步恢复,但意识依旧沉睡,似在进行着深度的自我修复与整合。
舰队的善后工作在沉郁的氛围中艰难推进。损失统计出来了,触目惊心:超过八成舰船永远湮灭于外面的战场或坠毁过程中,人员伤亡更是惨重到不愿细数。“方舟一号” 本身也如同一个遍体鳞伤的巨兽,在虚空中勉强维持着姿态,大部分系统瘫痪,仅能依靠核心区域的备用能源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命保障。
他们活下来了,但代价巨大,且前途未卜。
那断断续续的古老信号,成为了黑暗中唯一可能的方向。技术组在废墟中拼凑出可用的探测设备,集中所有剩余的计算资源,全力对信号进行深度解析和溯源。
过程异常艰难。信号的编码方式承载着一种与现代科技乃至星灵文明都迥然不同的数学美感与逻辑结构,其承载的信息似乎跨越了匪夷所思的时空跨度。
“信号源坐标初步锁定!距离…… 无法用常规尺度衡量,在这片空间里,距离概念本就模糊……”
“信号内容更新!解析出部分日志碎片:‘…… 维护周期第 7,429 纪元…… 能量导管 3A 至 7G 段效能衰减…… 申请调用‘源池’储备…… 未获响应……’”
“发现结构图片段!疑似一处…… 设施的内部架构?有能量流向标记!”
破碎的信息被一点点拼凑。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一个结论:这片 “归墟之海” 绝非纯粹的虚无,其中存在着一个或多个古老的、仍在某种程度上自动运行的设施!那个信号,很可能就是某个设施的自动状态报告或者故障日志。
更令人振奋的是,在解析信号的过程中,技术员发现,新生儿周围的 “起源” 光茧散发出的波动,与信号中某种作为 “身份验证” 或 “导航信标” 的基础频率,呈高度契合!当技术组尝试将光茧的波动频率与解析出的坐标信息结合时,一幅极其模糊、残缺不全的 “星图”,竟在主屏幕上缓缓凝聚成形!
这副 “星图” 并非由恒星构成,而是标注着几个散发着微光的点,以及连接它们的一些蜿蜒的、仿佛由能量流构成的 “路径”。其中一个光点,与他们当前的位置隐约重合,而另一个较亮的光点,则与信号源坐标大致对应!
这孩子的 “起源” 之力,竟是解读这片神秘空间、寻找前路的 “钥匙”!
有了方向和潜在的 “地图”,下一步该如何行动,在舰队残存的高层中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一方主张固守待援,全力修复 “方舟一号”,等待凌薇苏醒。贸然探索未知区域风险太大,这脆弱的希望不能轻易葬送。
另一方则主张,必须主动出击。舰船修复所需资源匮乏,坐耗储备无异于慢性消亡。那信号源指向的设施,很可能蕴藏着离开此地、甚至对抗 “归零机制” 的关键信息或技术。
顾廷铮沉默地听着双方的争论,目光却始终没有离开主屏幕上那幅由他孩子力量催生的残缺星图,以及医疗舱内沉睡的妻儿。
最终,他做出了决定。
“我们不能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等待。” 他的声音透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方舟一号’需要时间修复,也需要我们带回可能的资源和信息。我亲自带领一支精锐侦察小队,乘坐状态最好的‘星槎’号突击舰,沿着星图指引,前往信号源坐标探查。”
他看向王副主任和技术组长:“你们留下,主持舰船修复工作,保护凌薇和孩子。我们会保持定期联络。”
这个决定意味着分离,意味着顾廷铮将亲自踏入最深的未知。但没有人提出异议,这是目前最合理,也最可能打破僵局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