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天府学就在城北,与宣城伯府很近。
世袭校书郎不富,但也饿不着。
他们是府学终身教谕,除了有禄米,还有学子给束修,也有大户人家临时请校书郎讲学,‘出场费’相当可观,比普通进士贵多了。
父亲当时还说,与王家处朋友,能节省千两的夫子费用。
卫时觉认识王耘勤的时候,这位就有超越一般人的智慧,就是性格太闷,说话语速慢。
陌生人第一次接触,会以为他智力不全。
志史馆乃教化象征,谁当府尹都会修缮。
顺天府志史馆处于京城,相当于一部分翰林院文牍馆,院里都是档案库。
十六排砖房,顶棚是窑洞结构,以此来防火。
卫时觉转一圈,从通风孔看到架子上密密麻麻的档案。
经史子集,史家政治地位排第二。
校书郎没品,地位崇高。
这类人不是想当就能当,也不是大员转行,全是祖上积累。
史家大多拥有千年传承,改朝换代不会碰这类人,每个府都有,地方志由他们续写保存。
当地高门大族想留个好名声,肯定会接济志史馆的校书郎。
【作者语:明代校书郎,共550人\/户。明代是史家五千年最后存在的王朝,辫子入关后,逮着这类人杀。清朝是唯一没有史家的王朝,灭史的后果是把自己挤出历史】
志史馆还有十几个人在轮值,与府学相连,倒也不冷清。
王家在大门口东面的二进小院,卫时觉跟着王耘勤转了一圈,才来到他住所,王家从这代起,要住三代人。
真是好规矩。
书房有两个男孩、一个姑娘,三个人爬一张桌子在读书,看到卫时觉齐齐躬身,“侄儿\/女见过叔叔。”
被十几岁的孩子叫叔叔,卫时觉牙疼,“空手上门,也没什么礼,斡特砝壳,去府里提百两…”
王耘勤难得动作快,一下按住他胳膊,“不需要银子,到底什么事,愚兄最近在翻录重编皇陵志,时间有限。”
“哎呀,你别总是见面就撵人,皇陵志是礼部翰林院的事,顺天府志史馆多事做什么。”
“礼部是国朝史,我们是地方志。”
“行行行,小弟口误,还真有事请教,咱们坐下说。”
书房到处是书,除了两张桌子,六把椅子,连喝茶地方都没有。
王耘勤就不会招待人,自己先坐在书桌后,指一指孩子们旁边的椅子,语速慢,态度却不耐烦。
“有事快说,以后最好写信,浪费愚兄半天时间。”
“耘勤兄,你不知小弟蹲大狱吗?”
“哦,恭喜你,蹲狱的都是直臣。”
卫时觉差点咬着舌头,哭笑不得道,“耘勤兄知道大明南北之争吗?”
“谁都知道。”
“南北之争的根源是什么呢?”
“乡土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