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豫菜春秋 > 第182章 标准初稿:邀营养专家审,完善细节

第182章 标准初稿:邀营养专家审,完善细节(1 / 2)

二月的郑州,春雪初融,明远楼总部的会议室里暖意融融。

十位国内顶尖的营养学专家围坐长桌,手里拿着《豫菜营养标准(初稿)》,眉头时而舒展、时而微蹙。

桌上的文件标注着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胡辣汤钠含量建议补充儿童适用标准”“烩面膳食纤维指标需细化原料配比”,每一条建议都直指标准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这初稿有基础,但还得再‘磨’,要让标准既能落地,又能覆盖不同人群。”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李教授放下笔,语气中肯地说。

这场标准评审会,是“豫菜营养标准”课题推进的关键节点。

自从一月完成20道经典豫菜的营养检测和首批标准初稿后,团队就意识到,初稿虽涵盖了核心营养指标(如热量、蛋白质、钠含量),但在“人群适配性”“烹饪细节”“素食方案”等方面仍有欠缺。

“比如初稿只写了胡辣汤钠含量≤600毫克\/100克,却没考虑儿童、老人的特殊需求;只说了烩面膳食纤维≥2.5克\/份,没说青菜、面粉的具体配比,厨师实操时不好把握。”

陈静雅拿着初稿,向专家们解释召开评审会的初衷,核心目标是通过专家智慧,填补标准空白,让初稿从“通用版”升级为“精准化、可落地”的实用指南。

评审会一开始,专家们就围绕“人群细分”提出了尖锐建议。

李教授指着“鲤鱼焙面营养标准”一页说:“这道菜的脂肪含量标注为≤8%,对健康成年人合适,但儿童消化能力弱,建议补充‘儿童食用量控制在100克\/份’,同时增加‘去刺处理建议’;老年人需要控制胆固醇,可建议用清蒸代替部分油炸,减少油脂摄入。”

她还建议,在每道菜品的标准后增加“人群食用参考表”,明确儿童、老人、上班族、健身人群的适宜食用量和搭配建议。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主任张医生,则聚焦“烹饪细节的量化”。

他翻到“烩面营养标准”,指着“高汤脂肪控制”一条说:“初稿写‘撇去浮油’,太笼统了。到底撇多少?是撇30%还是50%?

建议细化为‘高汤熬制后撇去表面40%浮油,脂肪含量控制在≤7%’,同时明确‘面剂子40克+青菜15克’的配比,这样膳食纤维才能稳定达到≥2.5克\/份。”

他还以胡辣汤为例:“减盐不能只说减20%,要写‘每100克胡辣汤盐用量从5克减至4克,胡椒从1.5克减至1.2克’,再搭配‘加入8克香菇丁提鲜’,既量化了调料,又给出了替代方案,厨师好操作。”

针对“素食豫菜营养缺失”的问题,上海营养学会的王教授提出了补充建议。

“初稿里15道是荤菜,只有5道素菜,而且素菜的营养搭配不够科学。”

王教授说,“比如‘凉拌苦瓜’,只检测了维生素c含量,却没考虑蛋白质补充,建议增加‘搭配10克花生米’的建议,既能补充植物蛋白,又能平衡苦瓜的苦味;‘十香菜核桃仁’可以加入5克黑芝麻,提升钙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她还建议新增“素食豫菜营养组合方案”,比如“芝麻叶面条+凉拌三丝(黄瓜、木耳、豆腐丝)”,面条提供碳水,木耳补膳食纤维,豆腐丝补蛋白质,实现素食营养均衡。

专家们的建议不仅专业,还充满“烟火气”,兼顾了标准与实际口感。

有专家提出,“牡丹燕菜萝卜丝切细后维生素c流失”的问题,初稿建议“清水浸泡”,但实际操作中浸泡时间过长会影响脆嫩口感,建议修改为“切后立即用0.5%的盐水浸泡5分钟”,既能减少维生素流失,又能保持爽脆;还有专家指出,“松茸炖鸡汤”为了控制脂肪,初稿建议“去皮炖制”,但鸡皮能增加汤的鲜味,建议改为“带皮炖1小时后去皮,再炖1小时”,既保留鲜味,又减少脂肪。

团队成员拿着笔记本,飞快记录着每一条建议,时不时就细节问题与专家沟通。

“李教授,儿童食用量是按年龄分段,还是按体重?”“张医生,高汤撇油40%,会不会影响豫菜的醇厚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