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降落在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时,清晨的阳光正透过舷窗洒在李明远手中的调研计划表上,密密麻麻的标注里,“曼哈顿中城”“布鲁克林八大道”“皇后区法拉盛”三个区域被红笔圈了两次。
他抬眼看向窗外,停机坪上往来的行李车与远处曼哈顿天际线的轮廓重叠,心里很清楚,这次带王建业、陈静雅等人来纽约,不是简单的市场考察,而是要为豫菜敲开北美市场的大门,找到第一块精准落地的基石。
“明远,纽约这气温比咱们出发前查的还低两度,下飞机得让大家把厚外套都穿上。”
王建业拎着装满调研工具的手提箱走过来,箱角还贴着去年在上海拓展门店时用过的标签——那是他们团队拓展国内市场的“勋章”,如今要带着这份经验征战海外。
陈静雅则早已打开平板,调出提前整理好的纽约各区餐饮业态数据:“曼哈顿中城写字楼日均人流量超80万,快餐类客单价集中在15-25美元;布鲁克林华人占比37%,中餐馆多集中在八大道,传统粤菜、川菜占比超60%,豫菜还是空白。”
走出机场航站楼,冷冽的风裹着城市特有的喧嚣扑面而来。
李明远深吸一口气,转头对团队说:“这次调研就按咱们提前定的节奏来,先踩点、再访店、最后定址,每一步都要把数据抠细——人流量不能只看总数,得区分工作日和周末,写字楼周边要算准早午晚三个高峰时段;租金不仅要问报价,还要摸清物业费、水电费这些隐性成本;消费群体更得聊透,本地人爱吃什么口味,华人对家乡菜有什么期待,这些都得记在心里。”
第一站直奔曼哈顿中城。
坐地铁时,陈静雅就拿着计数器站在车门边,每到一站就记录上下车人数,王建业则对着地图标注周边写字楼的分布:洛克菲勒中心、时代广场、第五大道……
密集的玻璃幕墙建筑像一座座垂直的“美食战场”,街边的快餐连锁店几乎每家都排着长队,从星巴克的咖啡到chipotle奇波乐墨西哥卷饼,节奏快得让人不敢放慢脚步。
“这里的人吃饭就像在赶时间,”李明远站在42街与第五大道的交叉口,看着行色匆匆的上班族,“豫菜要想在这里立足,就得改,得做‘快餐式体验’——既能让他们快速吃到嘴里,又得有豫菜的魂。”
他们走进一家开在写字楼负一层的日式快餐门店,排队时陈静雅悄悄观察:点餐台分“快速取餐区”和“定制区”,前者提前做好的套餐3分钟就能拿到,后者支持个性化调整,但需要等10分钟以上。
“您看他们的菜单,主打‘健康便捷’,连沙拉酱都分低脂、原味两种,配餐里的糙米饭还标了卡路里。”
陈静雅把观察到的细节记在笔记本上,旁边的王建业则在和店员闲聊:“咱们这店一天能卖多少份?租金大概占营收的多少?”
店员笑着说:“工作日能卖两千多份,租金占比差不多30%,要是位置偏点的地方,能降到25%,但人流量就少一半了。”
离开日式快餐店,他们沿着麦迪逊大道往前走,
每路过一处空置的商铺就停下来记录:门牌号、面积、招租电话,甚至连门口的人流量都分“每分钟通过人数”“驻足看橱窗人数”两类统计。
走到38街附近时,一处挂着“出租”牌子的50平米商铺引起了李明远注意——左边是写字楼入口,右边是地铁口,抬头就能看到电子屏上滚动的上班打卡提醒。
“师父,你去问问中介这商铺的租金和租期,静雅你算下如果在这里开快餐式豫菜店,日均流水要达到多少才能回本。”
李明远蹲在路边,在调研表上画了个五角星,“这位置,得重点记着。”
下午转战布鲁克林,画风瞬间变了。
如果说曼哈顿是“快节奏的钢铁森林”,那布鲁克林八大道就是“慢悠悠的华人小江湖”——街边的餐馆挂着中文招牌,超市里摆着河南产的挂面,连卖水果的摊主都能说几句带着乡音的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