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远楼的后厨与前厅,近来总飘着两股交织的香——灶台上鲤鱼焙面的焦香还没散,茶室里信阳红茶的醇厚又漫了进来。
总经理李明远站在二楼回廊,看着总厨王建业端着刚出锅的牡丹燕菜,匆匆往茶室走,文化顾问陈静雅手里攥着几张包装设计稿紧随其后,嘴角噙着笑:“这股子忙劲,倒像是在筹备一场豫菜的‘风味盛宴’。”
这场“盛宴”的起点,源于三个月前的一次食客反馈。
一位常来明远楼的老顾客,吃完鲤鱼焙面后叹道:“王师傅的手艺没话说,就是这油腻劲儿,得靠三碗小米粥才能压下去。”
这话传到李明远耳朵里,让他心里一动——明远楼作为主打豫菜的老字号,向来以“还原豫菜本味”为招牌,但在“餐品适配”上,似乎总少了点新意。
南方餐馆有茶配菜的传统,川渝火锅配盖碗茶解辣,粤式早茶更是茶与点不分家,可豫菜搭配,大多停留在“主食配粥”,鲜少有专属茶饮。
“不如找信阳红合作。”
陈静雅的提议,恰好戳中了李明远的心思。
作为河南本土茶企的代表,信阳红不仅有深厚的红茶底蕴,更懂河南人的口味偏好;而明远楼深耕豫菜多年,对每道菜品的风味层次了如指掌——一个懂茶,一个懂菜,这场跨界,本就是“门当户对”。
当李明远带着王建业和陈静雅走进信阳红的茶厂时,负责人张启峰刚泡好一壶新焙的红茶。
茶汤入喉,王建业眼睛一亮:“这茶醇厚,要是配鲤鱼焙面,说不定能解腻。”
一句话,让双方的合作方向瞬间清晰:以明远楼的三道经典豫菜为锚点,信阳红负责茶品研发,明远楼提供菜品风味数据,共同打造“一菜一茶”的专属限定款。
研发的核心,全在“适配”二字。
王建业把后厨变成了“风味实验室”,每天清晨就开始备菜:
鲤鱼焙面要炸得外酥里嫩,甜面酱的比例得精准到克;牡丹燕菜的萝卜丝要切得细如发丝,高汤吊足八小时才能鲜而不腥;炒三不沾的蛋黄、白糖、淀粉,必须按黄金比例调和,炒出的成品要绵密如膏,不沾分毫。
他把每道菜品的口味特点记在本子上,递给信阳红的茶师:“鲤鱼焙面甜香带油,茶得有劲儿,能刮油;牡丹燕菜清鲜,茶要淡,不能抢味;炒三不沾甜糯,茶得暖,能中和甜腻。”
“豫味乌龙”的诞生,是双方反复磨合的结果。
最初,茶师们选了清香型乌龙,可试配时发现,茶汤的兰花香太浅,压不住鲤鱼焙面的油腻。
王建业干脆守在茶厂,跟着茶师一起调整烘焙度——中火焙制的乌龙,岩韵不足;大火焙制的,又带着焦苦,盖过了鱼肉的鲜。
直到第七次尝试,茶师把烘焙时间缩短了半小时,做出的乌龙茶汤色橙黄,入口先是醇厚的茶感,尾调带着淡淡的木质香,王建业夹起一筷子鲤鱼焙面,蘸上甜面酱,再喝一口茶,油腻感瞬间消散,只留下鱼肉的香和茶的回甘:“就是这个味!解腻不抢味,绝了。”
“槐花茶”的研发,则藏着陈静雅的巧思。
牡丹燕菜作为豫菜里的“清鲜代表”,讲究“清而不淡,鲜中带润”,若配浓香型茶,会破坏菜品的清雅。
陈静雅翻遍河南民俗资料,想起小时候奶奶用槐花窨茶的做法:“河南春天多槐花,用它窨茶,既有本地特色,又能衬出燕菜的鲜。”
茶师们按她的提议,选了信阳本地的雨前绿茶做茶胚,搭配半开的洋槐花。
窨制时,一层茶一层花,密封在竹筐里,每天翻动两次,让花香慢慢渗透。第一次窨制的槐花茶,花香太浓,喝起来像“糖水”;第二次减少花量,花香又淡得几乎尝不出
。陈静雅干脆住在茶厂,盯着窨制过程,最终把窨制时间定在6小时,花香与茶香刚好平衡——茶汤浅绿,飘着细碎的槐花瓣,入口先是绿茶的鲜爽,接着是槐花的清甜,配着牡丹燕菜吃,像是把春日的清新揉进了舌尖,连高汤的鲜都更显层次。
“枣香红茶”则是为炒三不沾“量身定做”。
炒三不沾以鸡蛋黄为底,甜糯绵密,是豫菜里少有的甜口硬菜。
最初试配祁门红茶,可红茶的果香与炒三不沾的甜叠加,显得齁人。张启峰突发奇想:“河南人爱用红枣熬粥,不如把枣香融进红茶里?”
他们选了信阳本地的灰枣,蒸熟后去核去皮,打成枣泥,和红茶胚一起发酵。
发酵过程中,枣泥的甜香慢慢渗入茶叶,茶汤泡出来是琥珀色,入口有红茶的醇厚,尾调带着红枣的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