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豫菜春秋 > 第87章 育才计划:研究会招徒,传豫菜技艺

第87章 育才计划:研究会招徒,传豫菜技艺(1 / 2)

“豫菜文化研究会〔2025〕1 号公告”——“为赓续豫菜技艺,培养新一代传人,自即日起实施‘豫菜育才计划’,首期面向全国招收学徒 30 名,学制 6 个月,学费全免,食宿自理。报名条件:年龄 18—35 周岁;具备初级以上烹调证书或 2 年厨房从业经历;手写一封‘致豫菜的千字情书’。”

公告挂在河南省文旅厅官网、抖音号“豫菜文化研究会”凌晨 0:00 推送,上午 9:47 阅读量破 100 万,后台报名链接被挤爆,服务器临时加带宽。

三天内收到简历 4837 份:——有米其林二星餐厅副厨,拍视频毛遂自荐:“我想知道我的法式清汤遇上豫菜‘套四宝’会发出什么声音”;

——有兰州拉面馆小伙子,把 1000 字情书写在 2 米长的拉面上,拍成延时摄影;

——还有云南怒江傈僳族姑娘,用傈僳语+汉语双语朗读:“我住江之头,君住河之南,愿做一条黄河鲤,游到您的锅里。”

王建业盯着屏幕,眼眶发热:“豫菜,原来没被年轻人忘记。”

初选关放在郑州东郊的“中原农谷”大厨房, 100 个工位一字排开,每人发一只 2 斤 3 两的黄河鲤鱼、一块 500 克五花肉、一把铁棍山药, 90 分钟内完成两道指定菜:

鲤鱼焙面——面丝需拉至 0.5 毫米,炸后 3 分钟不塌;

中原小炒肉——用河南‘子弹头’辣椒,做出“焦而不糊、辣而不燥”的“豫式小锅气”。

评委 8 人:王建业、李明远、陈静雅、韩秋实、凌老、省餐饮协会会长、河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美食博主“豫味小姐姐”。

评分标准:味 40 分、形 20 分、质 20 分、文化阐释 20 分——最后一项最刁,要求选手把菜端到评委席前,用 1 分钟讲清“这道菜与中原的关系”。

很多技术不错的选手,栽在“文化”。

一个 28 岁成都厨师,炒肉味道惊艳,但开口就说:“鲤鱼焙面源于江浙……”王建业直接 0 分:“连自己菜的娘家都认错,手艺再好也不能要。”

最终 30 人入围,平均年龄 26.4 岁,女生 11 人,省外 13 人,学历大专以上占 70%。

名单公示那天,网友留言:“国家队集训营既视感!”

4 月 15 日,谷雨,豫菜文化研究会院内, 30 名学员统一穿豆青色对襟衫,胸口绣“豫”字篆体。

院当中摆着 1.8 米高的伊尹铜像,左肩禾穗,右持汤勺,目光俯视黄河方向。

王建业主持拜师礼:

“一敬天——中原风调雨顺;

二敬地——黄河母亲滋养生灵;

三敬伊尹——华夏厨祖,五味调和。”

三鞠躬后,每人领到一枚“青铜味觉币”,正面刻“五味”,背面刻“调和”,黄铜质地,重 13 克,寓意“十三香”。

“币在,人在;币丢,淘汰。”王建业声音不高,却像凉水倒进热油,噼啪作响。

学员们下意识攥紧硬币,手心瞬间冒汗。

礼毕,移师“豫菜历史长廊”。

长廊 128 米,复制了 18 块汉画像石、 32 幅《东京梦华录》木刻,还有 1 面“味觉时间墙”——按下不同年代,喇叭飘出对应味道:

公元前 1600 年——“雉羹”的野鸡汤混药材;

公元 960 年——“糖醋鲤鱼”在汴京出现的最早记载;

1987 年——开封鼓楼老面肥的酸香;

……

学员们闭眼闻香,有人小声嘀咕:“原来历史也能闻。”

陈静雅站在末尾,拿激光笔指着一幅“宋仁宗观厨”图:“看,皇帝面前那道‘炙鲤鱼’,就是今日‘鲤鱼焙面’前身。

1000 年前,它叫‘软熘鱼’,面丝是另炸后撒,为了保温。豫菜每一步都有逻辑,不是拍脑袋。”

上午理论课,从 8:30 到 11:30,中间 10 分钟休息,手机全部上交。

11:40 进入实操大厨房——“知味堂”。

堂高 8 米,屋顶开 6 米天窗,阳光像瀑布倾泻, 30 张松木案板呈“回”字形,中间是 8 座铸铁老灶,灶口正对天窗,火苗可窜 1 米高,却无烟。

第一堂课:刀工——“水切豆腐丝”。

标准: 400 克老豆腐, 15 分钟切 4096 根,根根穿针眼,泡水 10 分钟不断、不碎。

王建业示范:

“刀与豆腐呈 30 度,先听声——‘沙沙’为对,‘哒哒’为错;

手稳、气沉、心空,每刀像给中原写一横。”

15 分钟,他切完 512 刀,把豆腐丝放进清水,轻轻一晃,白丝像水墨在宣纸上晕开,根根分明。

学员们鼓掌,手却抖。

轮到 23 岁的张强, 11 分钟切完, 4096 根,一次穿针成功。

王建业难得露出笑:“今天唯一一个‘优’。”

有人悄悄问张强:“练了多久?”

“ 3 年,每天 2 块豆腐, 2190 块。”

“……”

第二周下午,重点课——鲤鱼焙面。

流程分三步:

鱼——先炸后熘,保持皮脆肉嫩;

汁——冰糖、陈醋、酱油、料酒,比例 4:3:2:1,勾流水芡;

面——拉面丝 0.5 毫米,炸后 3 分钟不塌,脆到能听见“裂帛”声。

王建业把 30 人分成 3 组,每组 10 条鲤鱼,他亲自巡场,手里拿一根 0.5 毫米塞尺,面丝只要塞不进去,当场剪断重拉。

“豫菜没有‘差不多’,只有‘差一点’,就是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