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内,灶台是仿宋砖砌,却嵌电磁炉;锅具是手工锻打铁锅,却配温控探头;服务员穿宋式褙子,却戴蓝牙耳机,像给北宋夜市加了一段5G信号。
菜单由王建业拟定:炒三不沾、桶子鸡、鲤鱼焙面、花生糕、姜辣菜。
每道菜配“宋式解说”——炒三不沾出锅,店员高喊:“诸位客官,此菜名曰‘三不粘’,不粘盘、不粘勺、不粘牙,恰似大宋漕运,顺畅无阻!”
游客哄笑,手机高举,像给古夜市加了一层现代闪光灯。
陈静雅设计的“豫菜文旅地图”正式上架。
展开,正面是河南手绘景点,背面是“味觉时间轴”——从商周“雉羹”到北宋“夜市”,从明清“桶子鸡”到现代“太极冷盘”,像给一条三千年老河加了一张高铁时刻表。地图右下角留空白,集齐三家体验店印章,可换“豫味锦鲤”徽章一枚。
首发三日,售出1.2万份,小红书话题#一口豫菜一座河南#浏览量破八百万,像给中原夜色点了一盏探照灯。
数据说话。
文旅厅发布:试点两个月,龙门石窟店日均客流6800人次,同比增40%;清明上河园店日均1.2万人次,同比增35%;周边豫菜馆客流普涨,洛阳“真不同”水席楼预订排到三天后;开封“第一楼”小笼包销量增28%。有游客留言:“过去看河南,是‘看’;现在,是‘吃’,吃完还想带走。”
夜间,闭店后,李明远独自站在龙门石窟店外,看最后一拨游客走出,有人手里提着“牡丹燕菜”速冻袋,像把一朵河南牡丹揣进行囊。
他抬头,远处西山石窟灯火通明,大佛垂目,像给一条新河加了一段无声的佛号。
他忽然想起三年前,在东京洗碗时,自己对着橱窗发呆——如今,橱窗里的“牡丹”,真的被游客提在手里,跨过长江,走向更远的夜色。
后续计划已排满:安阳殷墟建“甲骨食寮”,主推“雉羹+粟米糕”;焦作云台山建“竹林养生宴”,配“山药冷面+茯苓露”;南阳医圣祠建“仲景药膳坊”,结合张仲景方剂,做“当归生姜羊肉汤”预包装。文旅厅口号升级:“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吃遍豫菜?爱上中原。”
回程车上,陈静雅把地图折成小块,塞进相机包,像给一条新河装上第一只船票。
她侧头,看李明远靠在座椅打盹,睫毛在车窗光里投下细碎的阴影,像给《清明上河图》加了一层现代滤镜。
她伸手,轻轻把那枚“豫味锦鲤”徽章别到他衣领内侧,像给一条即将远行的龙,点上了最后一滴睛。车过熊儿河,水声隐约,像有人在低声喊:“启航吧,豫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