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赵鹏拖来一排“秘密武器”——定制餐具。
碗、盘、勺、筷,一律米白瓷,釉下暗刻“豫味春秋”小篆,只在碗底露真容,像给食客留一个暗彩蛋。
最惹眼的是“牡丹燕菜”专碟,直径18厘米,盘心微凹,形成自然弧度,能把牡丹花瓣托成半开状态;边缘十二道浅纹,对应铜模十二瓣,花与器,严丝合缝。
赵鹏拿指腹摩挲纹路,像给投资人讲ppt:“让每一瓣花都找到故乡的土壤,食客才会相信,味觉不是孤岛。”
李明远白他一眼:“别整文艺腔,先过跌落测试。”
话音未落,他抬手,把一只瓷碟从一米高自由落向地面——“叮”一声脆响,瓷碟弹两下,完好无损。
赵鹏挑眉:“瓷土加铝,抗摔提升40%,专利已提交。”
傍晚,仓库变临时摄影棚。
陈静雅要给每道菜拍“定妆照”,背景是一块可拆卸麻布,纹理像刚出锅的蒸馍皮。
她先拍“牡丹燕菜”,把十二瓣紫铜模拼成一朵,中心点三粒金色鲟鱼子,像给牡丹点蕊;灯光从侧面45度打下,花瓣边缘泛起淡紫阴影,层次立现。
李明远负责“淋汤”,清汤用信阳毛尖与琼脂调和,温度控制在60c,沿花蕊缓缓浇下,茶汤遇花瓣,泛起细微涟漪,像给一朵花加了一场晨雾。
快门“咔嚓”声此起彼伏,最终选定一张:花蕊金黄、花瓣莹白、茶汤碧绿,三色交融,却互不侵犯,像一幅被风轻轻吹皱的宋画。
拍完,她把相机递给李明远,自己蹲在地上,拿毛笔在照片背面写一句话:
“如果你尝过中原的风,就会明白——五味调和,是黄河给世界的答案。”
字体是小楷,墨迹未干,被仓库的暖风吹得微微鼓起,像给照片加了一对隐形的翅膀。
夜里十点,最后一只保温箱封盖。
箱体贴上二维码,扫码即可查看菜品“前世今生”——从产地土壤ph值,到厨师掌勺温度曲线,再到文化故事漫画,一页页滑过,像给味觉开了一场直播。
李明远拿扫描枪逐箱过码,“滴——”声连成一条直线,像给豫菜这趟远途,上了一道保险。
封车前,他忽然想起什么,跑回仓库,从抽屉里翻出那枚小小的锦鲤徽章——橘皮已干,仍散发淡淡辛香。
他把它别在保温箱内侧,只露半个尾巴,像给整条车队加了一颗暗彩蛋:
“愿你游过长江,仍能想起汴梁的水。”
车门关闭,冷链车缓缓驶出巷子,尾灯在夜色里拖出两条红线,像给郑州夜空浇了一层辣油。
陈静雅站在仓库门口,抱着空画卷,冲车队挥手,声音被发动机吞没,只剩口型:
“上海见。”
李明远双手插兜,目送到街角拐弯,才转身。
排气扇仍在转,却把夜色吹得温柔,像给一条即将远行的河,轻轻合上封面。
他低头,发现脚边不知什么时候落了一小片紫铜花瓣,是模具的“边角料”。
他弯腰捡起,攥进手心,边缘微硌,却让他莫名踏实——
那是豫菜留给他的,最后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