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豫菜春秋 > 第66章 全国展会邀约:豫菜赴外地,展中原风味

第66章 全国展会邀约:豫菜赴外地,展中原风味(2 / 2)

王建业随后赶到,手里拎着一根枣木拐杖,却精神矍铄。

老人没废话,直接掀开另一块苫布,露出一截老式铸铁炉——当年明远楼创业第一口灶,炉壁裂口被铁丝反复缠绕,像一条被岁月勒出皱纹的脖子。

“三不沾得用它练,”老人拍拍炉壁,“铸铁蓄热稳,火一停,还能‘后靠’三分钟,蛋液才肯乖乖凝固。”

他说着,从兜里掏出一张泛黄信笺,上面用毛笔写着“三不沾标准(内部)”,寥寥数字:

“一不沾:离勺——颠十下,蛋饼不回头;

二不沾:离锅——刷油三滴,锅壁无挂;

三不沾:离牙——入口即化,不需嚼。”

落款:王建业于1997年立夏。

李明远接过,指尖微颤,像接过一份传国玉玺。

午后,研究团队陆续到位。

赵鹏穿着西装,却毫不介意蹲在木箱旁,把一只便携式电子秤校准到小数点后两位;张老实戴起老花镜,用游标卡尺量山药段,要求“直径5±2”,数据记录在平板电脑;两位研究生师弟,一人负责ph测试,一人负责色度仪,像给每根山药做一份“身份证”。

陈静雅则支起折叠桌,铺开一张一米五长的空白画卷,准备手绘“豫菜文化长卷”——从商周“炮烙”到北宋“夜市”,从“洛阳水席”到“太极冷盘”,她要用漫画形式,让看客在三步之内读完一条黄河的味谱。

傍晚,第一辆冷链车悄悄抵达后门。

车厢打开,白雾涌出,像有人往盛夏倒了一桶冰。

里面是一排排定制保温箱,箱体印着“豫味春秋”小篆,内置GpS与温湿度探头,数据实时上传云端。李明远亲自验货:牡丹燕菜模具被防震海绵包裹,像给一位贵妃铺了软榻;三不沾蛋液预混瓶,标注“-4c保存≤72h”;黄河鲤鱼在恒温袋里缓慢游动,金鳞映着灯光,像被切割成小块的夕阳。他伸手探水温,18c,正负误差0.3c,满意地点头。

赵鹏递来一张“在途监控”二维码,扫码即可看鱼儿“实时位置”,像给一条鱼买了张高铁商务座。

夜深了,仓库灯一盏盏熄灭,只剩岛台上方一盏低压射灯,把李明远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条不肯入寝的龙。他独自站在灶前,试做最后一版“太极冷盘”——怀山药泥打底,顺时针抹成阴鱼;红菜头汁调阳鱼,交界处以黄瓜皮做“S”形弧线,鱼眼用两粒黑醋栗点缀。

他退后两步,双手撑在台沿,目光像给菜品“相面”:阴鱼稍厚,阳鱼略薄,弧线不够锋利,像一把没开刃的桑刀。他取过刮板,轻轻一抹,多余的泥被带走,弧线瞬间利落,像给一条河开了闸。

陈静雅悄悄进来,把一杯热牛奶放他手边,轻声道:“睡吧,明天还要赶路。”

李明远没回头,只问:“展板文案定了吗?”她笑,递过手机,屏幕上是最后一句:

“如果你尝过中原的风,就会明白——五味调和,是黄河给世界的答案。”

他盯着那行字,良久,终于舒一口气,像给一锅老汤点下最后一颗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