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豫菜春秋 > 第39章 初步认可:获肯定添信心,知不足再前行

第39章 初步认可:获肯定添信心,知不足再前行(2 / 2)

“山野菜拌燕菜”故事更单薄,她驱车再赴栾川,采访当地山民,记录“拳菜”与橡树共生的生态关系,回来写成“橡木林下的风,吹皱了牡丹的花瓣”文案,诗意与科普并举,字数控制在150字,音频75秒,年轻试吃员听完给出评价:“像把森林装进口袋。”

第15天,内部复评。专家只请了3位,都是“毒舌”级。

冯广海再来,手里多了张“复查表”,咸度、鲜味、文化性、拍照指数,逐项打分。结果:

扒广肚:咸度2.6 %,鲜味3.4,故事完整度95 %,得分96;

酱香鲤鱼:咸度2.5 %,鲜味3.6,故事完整度92 %,得分95;

太极冷盘:故事180字,音频90秒,拍照指数提升22 %,得分97;

平均分95.7,比首演提高3.4分。

冯广海把笔帽合上,声音不大,却重重落在众人心头:“这才像话,豫菜就该这样——味要正,文要雅,心要静。”

然而,好评并未让团队松懈。

夜里11点,李明远还在后厨,把“炒三不沾”再做一次——只因冯老随口一句“蛋香可再清一点”。

他把蛋液过筛从20目提升到30目,去掉更多系带;猪油降到25克,改用少量柠檬皮屑去腥;锅温从130c降到125c,每降低1c,多做3次试验,只为找到“最轻的一抹金黄”。

凌晨两点,他端着第30份成品,让王建业尝,老人只说一句:“可以了,再减,就失了豫菜底气。”

陈静雅也没闲着。

她把“牡丹燕菜”故事再做升级,加入“武则天与牡丹”史实+“栾川橡木香”生态+“0.08毫米刀工”技艺,三段式结构,层层递进,做成180秒长音频,又剪成30秒短视频,配上刀工慢镜头,上传b站,24小时播放破50万,弹幕飞过一片“豫菜杀疯了”。

月底,团队驱车再赴禹州钧台遗址。

寒风卷着枯草,陈静雅把电脑放在钧台土垣上,播放最新版“牡丹燕菜”视频,画面里,萝卜丝在光影下像金丝游走,配音温柔:“690年前,牡丹在洛阳绽放;690年后,它在钧台复活,一刀一线,皆是中原的乡愁。”

风吹起她的发,也吹起李明远的衣角。

两人并肩而立,谁都没说话,却同时想起品鉴会那晚——掌声、闪光灯、点赞、弹幕,像潮水涌来,又像潮水退去,留下一地贝壳般的肯定,也留下贝壳下的砂砾——那些“过咸”“故事弱”的批评。如今,他们把砂砾磨成珠,让贝壳更亮,也让脚下的土地更坚实。

返程车上,王建业在后排打盹,呼噜声时断时续。前排两人低声对话。

“你怕吗?”陈静雅问。

“怕什么?”

“怕我们走得太慢,跟不上时代;又怕走得太快,丢了根。”

李明远望着窗外飞逝的灯火,声音轻却笃定:“那就保持匀速,让心跳和炉火同频。咸了,就减盐;淡了,就加故事;累了,就回头看看钧台,那些土疙瘩里,藏着我们为什么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