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品鉴会散场后的“明远楼”像一条靠岸的大船,灯火渐熄,人声退去,只剩厨房排水沟的潺潺水声。
郑州二七塔旁的“明远楼”里,李明远把最后一张专家评分表摊在案台上,头顶的LEd灯管发出轻微的嗡鸣,照得纸面发白。表格右上角,红笔写着的平均分92.3分外,还有一行铅笔小字:“部分菜品口感偏咸,创新菜文化阐释可再深化。”
落款是冯广海——中国烹饪协会原副会长,也是今天专家席里话语权最重的一位。
铅笔字很轻,落在李明远眼里却像两块铅。
他抬手捏了捏眉心,右腕还残留着三小时连续颠勺的酸痛,此刻更觉得那股酸意顺着血管爬上太阳穴。
身后传来脚步声,是陈静雅,她抱着电脑,眼睛布满血丝,却还在噼里啪啦敲键盘——她在汇总媒体反馈。
王建业从冷库里出来,手里拎着半袋报废的广肚,老人背有些佝偻,嘴里却念叨:“别浪费,还能熬高汤。”三人谁都没说话,却都清楚:盛宴散场,真正的硬仗才刚刚开始。
次日清晨八点,会议室的白板已写满密密麻麻的数据。
陈静雅把46份专家表、12家媒体报道、312条食客评论全部量化成图表——好评率87.4 %,差评集中在两点:一是“咸度偏高”,二是“创新菜故事单薄”。她用手机投屏,柱状图高高矮矮,像一片刚被暴风雨吹过的芦苇。
“咸度平均值3.5 %,超出推荐值2.5 %零点一个百分点。”
她用激光笔圈出红色区域,“尤其‘扒广肚’和‘酱香鲤鱼’,专家测得钠含量分别为468g\/100g与512g\/100g,逼近国标高钠线。”
李明远盯着数字,眉心越蹙越紧。
为了“醇厚”,他在扒菜收汁阶段额外加2克盐,如今被数据赤裸裸地打回原形。
王建业把茶杯往桌上一放,陶瓷与玻璃相撞,清脆一声:“咸一点,我还能忍;故事弱,忍不了。豫菜是吃食,也是诗文,没诗文,只剩油盐。”
当天下午,三人分工敲定——李明远负责“减盐不减味”,陈静雅负责“文化加料”,王建业把控整体质量,目标:30天内推出“优化版品鉴宴”,咸度降20 %,文化故事增量30 %,专家复评平均分≥94。
减盐组首先开工。
李明远把“扒广肚”作为突破口,传统做法要在收汁阶段加3克盐,他试着降到2克,再用0.3克香菇粉+0.2克昆布粉补味,电子舌检测:鲜味值3.2,下降仅0.3,咸度降至2.7 %,成功。
但广肚本身胶原蛋白丰富,减盐后“厚度”似乎变薄,他再用0.5 %琼脂溶液替代部分芡汁,胶质浓度回升,亮度反而提高8 %。连续10次试验,终于找到“减盐不减厚”的平衡点。
“酱香鲤鱼”更难。传统要加酱油15毫升、盐2克,他先把酱油换成12毫升低盐生抽,再减盐至1.5克,用1滴柠檬精油提香,掩盖低盐“水味”。
经过20次盲测,年轻组满意度反升12 %,专家复测钠含量降至398g\/100g,达标。
文化组同样鏖战至深夜。
陈静雅把“太极冷盘”作为加料首选,原故事只有120字:“山药+怀菊花,阴阳调和。”她钻进图书馆,翻出《怀庆府志》《食疗本草》,找到“山药,一名山芋,怀庆产者最良,菊花,性甘苦,能清目,二者相伍,谓‘金木相生’。”
她把故事扩展到280字,又加入“武则天登高赏菊”轶事,做成90秒音频,配上古筝《高山流水》,听感层次立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