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鱼:黄河水养的“金鳞赤尾”
11月15日,霜降后的第3个清晨,李明远、陈静雅、王建业3人驱车沿连霍高速西行,目标——开封黑岗口黄河段。车出匝道,远远便看见浊黄色的水面在晨雾里起伏,像一条被风掀开的旧毯子。
黄河鲤鱼有“金鳞赤尾、脊宽肉厚”之说,但《豫菜志》里明确记载:唯有开封至兰考段“悬河”水体,含沙量高达每立方米25公斤,鱼为对抗水流,肌纤维中胶原蛋白比例高出池塘鱼8 %,入口才会出现“弹而不柴、韧而不硬”的质感。
李明远把这段文字打印出来贴在副驾驶遮阳板上,一路默念。
走访4家渔场、比对7份检测报告后,他们最终选中黑岗口“大河湾”捕捞队。
队长老周从暂养池捞起一条鲤鱼:体长38厘米,尾鳍边缘呈橘红色,侧线鳞式为5-6\/32\/4-v,背肉厚度2.8厘米,体重1.25千克——符合《开封府志》“斤半左右、不过二斤”的古标。
更关键的是,鱼在暂养池已停食72小时,肠内容物低于体重的1 %,可最大限度去除“土腥味”。王建业用手背轻拍鱼腹,侧耳听声,发出“咚咚”闷响,老人点头:“肠净,可用。”
背切花刀:0.3厘米间距的“牡丹纹”
回到郑州郑州二七塔旁的美食街“明远楼”,鱼被置入12 c冰水镇静10分钟,进入放血流程。李明远左手握鱼,右手以尖刀在鳃盖后0.5厘米处斜刺,切断主动脉,3分钟内放血量达体重4 %,鱼体呈苍白色;再去鳞、去腮、去内脏,保持尾鳍完整。
真正考验的是“牡丹花刀”。
王建业示范:刀与砧板呈45°,第一刀从鱼背脊骨左侧0.8厘米处入刀,深至鱼骨,但不切断腹腔;第二刀与第一刀间距0.3厘米,呈“非”字交叉,连续38刀,刀口终止于尾柄前3厘米。右侧对称操作,共76刀。
老人边切边解释:“刀距大于0.4厘米,花瓣稀疏;小于0.2厘米,鱼肉高温收缩后易断,影响造型。”
李明远前3次操作,分别出现“连刀(间距0.1厘米)”“断骨(切破腹腔)”“斜度不均”等问题,被王建业当场判负。
第4次,他用游标卡尺每5刀测一次间距,控制在0.28-0.32厘米之间;再用手机慢动作回放,确保刀口角度42-48°之间。
第7条鱼,终于通过——老人把鱼提起,两侧刀纹在阳光下呈半透明状,像一串微型百叶,轻轻抖动,花瓣微颤,却无一断裂。
制糊:蛋清与绿豆淀粉的“黄金比例”
炸制前的挂糊决定成品酥脆度。
王建业给出配方:蛋清1只(约35克)、绿豆淀粉30克、冰水15毫升、盐0.5克、白胡椒粉0.2克,沿同一方向搅200下,至糊呈“缎带状”下落,时间4分30秒。
李明远用流变仪检测:最终黏度应为950-1050 pa?s,过低挂不住,过高则面衣过厚。第1版,他误用马铃薯淀粉,糊化温度低至56 c,下锅30秒即出现“鳞片脱落”;第2版,淀粉增至40克,黏度飙升至1400 pa?s,炸后表面出现龟裂。
第5版,改回绿豆淀粉,冰水降至12毫升,黏度稳定在980 pa?s,合格。
焙面:细到穿针眼的“龙须”
“焙面”是整道菜的灵魂。王建业回忆:上世纪50年代,开封“又一新”饭庄老师傅能把500克面团抻出2048根、长1.6米、直径0.1毫米的面丝,可穿4号缝衣针。
实验室用针眼测试法:面丝必须穿过直径0.08毫米的绣花针,且10根中至少7根一次通过。李明远前30次试验,最高纪录仅3根通过,断面呈“锯齿”——说明面筋网络不均匀。
王建业示范“三醒三揉”:
第1次揉面10分钟,面团温度保持25 c;
醒面20分钟,让面筋充分水合;
第2次揉8分钟,加入0.3 %食用碱,增强延展性;
再醒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