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豫菜春秋 > 第26章 老物件故事:旧厨具藏往事,豫菜岁月深

第26章 老物件故事:旧厨具藏往事,豫菜岁月深(1 / 2)

11月9日,霜降后第7天。

早上7点,王建业推开位于开封鼓楼街的老宅木门。门轴发出熟悉的“吱呀”,像一位老人清了清嗓子。青石板缝里钻出的杂草,被夜露打得湿漉漉,踩上去“沙沙”作响。

“进来吧,小心门槛。”他回头招呼身后。李明远和陈静雅一前一后,跨过那道5厘米高的木槛,像跨进一段尚未褪色的旧时光。

院子不过60平方米,西墙根却立着一座1.8米高的老砖灶,灶口还残存昨夜未燃尽的炭屑。王建业径直走向东屋,从床底拖出一只樟木箱。箱子长65厘米、宽40厘米、高35厘米,铜锁扣早被手汗浸润成暗金色。

老人深吸一口气,掀开箱盖——

一套铜制厨具静静躺在褪色的蓝棉布上:炒勺、漏勺、汤勺、笊篱、火锅盆,共8件。最厚处已达3毫米的包浆,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幽光,像被时间反复摩挲过的玉。

“这是我爷爷王相臣留下的。”王建业用指腹轻抚勺柄,那里刻着一行小字:“开封?又一新?民国24年”。

1925年,19岁的王相臣经人介绍,进入开封“又一新”饭庄砧板房,从剥葱、刷鱼鳞做起。3年后,他升上炉子头,正式执掌8寸铜炒勺。

1936年,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来开封视察,指名要吃“糖醋黄河鲤鱼焙面”。老师傅突发高烧,22岁的王相臣被临时推上前线。

他把鲤鱼去鳞、去腮、去内脏,留尾鳍1.5厘米,两侧剞牡丹花刀,刀距0.3厘米、深至鱼骨,再抹盐3克、料酒10毫升,腌8分钟;挂糊用蛋清1只、绿豆淀粉30克,沿同一方向搅200下,让粉浆充分“吃水”。

油锅升温至180c,鱼下锅30秒定型,再用160c复炸3分钟,至色泽金黄;另起净锅,入白糖75克、镇江香醋50毫升、清水50毫升、湿淀粉10毫升,熬到“大鱼眼泡”时,加热油15毫升“烘汁”,让糖醋液呈“玻璃芡”。

最后把炸好的鱼置长盘,浇汁,上盖“龙须焙面”——面条拉至0.5毫米细,过油后蓬松如金纱。

戴季陶吃完,在雅间挥毫写下“中原至味”四字,还送了一只德国造的铜汤勺作赏。那只汤勺,此刻正躺在樟木箱最上层。

王建业说到这里,用左手比出“八”字:“爷爷说,那天他手心里握着8枚铜钱,是掌柜给的‘压手钱’,祝他‘四平八稳’。他一辈子把这8枚钱和4把铜勺放在一起,提醒自己:菜做得稳,人才能立得稳。”

李明远捧起那把炒勺,柄长32厘米,勺径20厘米,壁厚2毫米,重约0.85千克。勺背靠近柄端,有一道3厘米长的裂痕,被铜铆钉细致地缝合。

王建业说,那是1938年开封沦陷,饭庄被日军征用,爷爷拒绝做“日本料理”,被宪兵用枪托砸的。

“后来爷爷用锉刀把裂口磨平,再用铜钉铆牢,裂口不再扩大,却再没磨掉。”老人指腹掠过铆钉,声音低下来,“他告诉我们:手艺可以弯腰,脊梁不能弯。”

陈静雅把过程拍成视频,镜头对准裂痕时,她刻意给了一个5秒的定格。画面里,铜铆钉像一枚小小的勋章,闪着倔强的光。

箱子底层,还有一块直径15厘米的铜镜,镜面早已布满划痕。

王建业说,那是爷爷的“味镜”。每次调制糖醋汁,他都要把汤汁滴在镜上,举到与眼平齐,观察挂壁厚度——“汁落三分厚,挂壁五秒整”才算合格。“挂壁时间少于3秒,汁太稀;超过7秒,又太稠,会压鲤鱼的脆感。”

老人边说边示范:往铜镜中心滴一勺刚熬好的糖醋液,汤汁呈淡琥珀色,在镜面上停留5.2秒后,才缓缓滑落。他点点头:“爷爷若在,会给这锅汁打90分。”

李明远偷偷用手机计时,4.8秒、5.1秒、5.3秒……三次平均5.06秒,误差仅0.2秒。

他忽然明白,所谓“老手艺”,不过是把经验量化成肌肉记忆,再把记忆传给时间与双手。

中午,王建业用那套老厨具做了一道“三扒铜锅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