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老笑了笑,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却格外亲切:“放弃?我不能放弃啊!我这辈子就爱吃豫菜,就想让更多人知道豫菜的好。我跟领导们说,豫菜不是一道菜,是中原文化的根!咱河南要讲文化自信,豫菜就是最好的名片!领导被我磨得没办法,说‘行,给你政策,给你场地,你试试’。就这么着,才有了今天的研究会。”
李明远的心里又热又沉。热的是,原来研究会的成立,背后藏着凌老这么多的坚持和心血;沉的是,他突然觉得肩上的担子重了——凌老把这么大的期望放在他们身上,放在豫菜身上,他不能辜负。
“凌老,您放心,我们肯定好好干!”李明远挺直了腰板,语气坚定,“我会把祖父的老菜谱好好整理出来,把牡丹燕菜、彭祖雉羹这些老菜复原好,让更多人尝尝豫菜的味道。”
凌老看着他,眼里闪过一丝欣慰,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小子,我没看错你。豫菜的振兴,靠的就是你们这些年轻人。有老手艺,有新想法,才能把豫菜做活。”
“对了凌老,”陈静雅突然想起什么,眼睛亮了起来,“您在欧洲,有没有看到中餐出海的案例?我之前查资料,说现在很多中餐在欧洲做得特别好,不仅能赚钱,还能传播中国文化。咱们豫菜以后是不是也能走出去?”
提到这个,凌老的眼睛也亮了:“还真有!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有家中餐馆,专做淮扬菜,把扬州炒饭做得跟艺术品似的,还配着唐诗讲解,老外吃得津津有味,还专门学怎么用筷子。还有家川菜馆,在法国巴黎开了分店,把麻婆豆腐做成小份,配着法棍吃,成了网红菜!”
他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简单的图:“他们的经验就是,不丢根本,因地制宜。比如老外不吃辣,就把川菜的辣度降一点;老外喜欢分餐制,就把菜做成小份。咱豫菜也能这么干!比如牡丹燕菜,造型好看,味道清淡,老外肯定喜欢;还有四大怀药做的药膳,符合现在老外追求健康的需求,说不定能成!”
陈静雅赶紧把凌老的话记下来,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淮扬菜+唐诗,川菜+法棍,豫菜可结合健康理念、分餐制,适配海外市场。”
李明远看着纸上的字,心里豁然开朗。
原来豫菜不仅能在国内火,还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他想起祖父说的“豫菜是中国菜系之母”,现在看来,这话说得一点没错——豫菜的“中”“和”之道,既能适应中国人的口味,也能打动外国人的味蕾。
“不过,出海不是急事儿。”凌老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沉稳,“得先把国内的基础打牢——把老菜谱复原好,把年轻厨师培养好,把豫菜的名气做起来。等根基稳了,再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跟欧洲的中餐企业合作,把豫菜推出去。到时候,咱也能让老外尝尝彭祖雉羹的鲜,尝尝牡丹燕菜的美!”
茶室里的阳光渐渐西斜,把三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
李明远端起茶杯,和凌老、陈静雅碰了一下,清脆的碰杯声在小屋里回荡。温热的茶水滑进喉咙,带着兰花香,也带着希望的味道。
“凌老,陈静雅,以后咱们一起加油!”
李明远的眼里闪着光,“先把老菜谱复原,再培养学徒,最后把豫菜推出去,让全世界都知道豫菜的好!”
“好!一起加油!”凌老和陈静雅异口同声地说,脸上都带着笑。
离开茶室的时候,夕阳正挂在天边,把天空染成了金红色。
李明远回头望了眼河南饭店的大门,“河南豫菜文化研究会”的牌子在夕阳下熠熠生辉。他知道,凌老的欧洲之行,不仅带来了研究会的灵感,更带来了豫菜振兴的希望。
肩上的担子虽然重,但他不再觉得孤单。有凌老的指引,有陈静雅的帮助,有研究会这么多人的努力,他们一定能让豫菜走出河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