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豫菜春秋 > 第16章 盛会启幕,河南豫菜文化研究会成立

第16章 盛会启幕,河南豫菜文化研究会成立(1 / 2)

河南饭店宴会厅的水晶灯亮得晃眼,红底金字的“河南豫菜文化研究会成立仪式”横幅悬在主席台正上方,像一团燃得正旺的火。

李明远攥着流程表,指尖微微发紧,崭新的深灰色西装有点贴身。

这是他昨天特意去商场买的,试穿时镜子里的自己,少了几分后厨的烟火气,多了些说不出的郑重。

“明远,流程再对一遍,等会儿凌老讲话结束,你带厨师代表去前厅的展示区,那边摆好了牡丹燕菜的食材,记者要拍实操。”

陈静雅走过来,手里拿着厚厚的资料夹,鬓角别着枚小小的珍珠发卡,衬得她眼睛亮亮的。她今天穿了件米白色的连衣裙,比平时多了几分正式,却还是习惯性地把资料夹抱在怀里,像抱着宝贝。

李明远赶紧点头,把流程表展开:“我记着呢,凌老讲话15分钟,然后是领导揭牌,接下来是厨师代表发言,最后带大家去展示区。展示区的银质菜模我都带来了,还有祖父留下的那本旧菜谱,等会儿给记者看看。”

“太好了,那本菜谱肯定能吸引眼球!”

陈静雅笑着拍了拍他的胳膊,“别紧张,你昨天彩排得挺好的,就当是在明远楼给客人做菜,放轻松。”

李明远“嗯”了一声,可心里还是有点慌。

他往宴会厅里扫了一眼,已经来了不少人——前排坐着省里的领导和文化学者,中间是各地的豫菜厨师,后排挤着扛着摄像机的记者,还有不少像他一样的年轻人,穿着正装,脸上带着兴奋。

这场景,他只在电视里见过。

以前在明远楼,每天面对的是熟客的笑脸、后厨的烟火气,可今天,面对这么多“大人物”,面对这么多镜头,他总觉得手脚没地方放。

“紧张啥?”身后传来个熟悉的声音,是“郑州烤鸭店”的老板和名厨王建城。

他也是爷爷的徒弟,算是父亲的师弟,和父亲关系很好。少时曾在“”明月楼学过几年。家里老人与爷爷是故交,也一直开着“汴京烤鸭店”,老人过逝后,与弟弟王建业合不来,所以就到郑州自己开店了。

王建城今年57岁,他今天罕见的没穿有蓝布围裙,而是穿了件深蓝色中山装,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手里攥着个搪瓷缸,里面泡着菊花茶:“师傅他老人家、你的祖父当年在汴京饭店做牡丹燕菜,台下坐的都是省里的领导,比这阵仗还大,他从来就没慌过。”

李明远回头,看见王建城眼里的笑意,心里踏实了不少:“王师叔,您怎么来了?”

“凌老让我来的,说我是老豫菜人,得来撑撑场子。”

王建城哼了一声,却忍不住向展示区瞅了一眼,“你小子那牡丹燕菜的萝卜丝切好了?别到时候记者一拍,切得粗细不匀,丢了咱明远楼的脸。”

“切好了,我凌晨三点就起来切的,泡了三回,去尽苦味了。”李明远赶紧老老实实地说,他小时候在菜馆,就跟着王师叔屁股后边学,也是算是王建城的半个徒弟,而且王师叔一直很看好他。他知道王师叔的做菜、烤鸭的功夫好,但嘴上也很厉害,心里比谁都在意豫菜的脸面。

正说着,宴会厅里突然安静下来。凌元志凌老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从侧门走了进来,手里拿着发言稿,脚步沉稳,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

他走到主席台上,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李明远身上,点了点头,像是在鼓励他。

李明远的心跳得厉害,手里的流程表被他攥得发皱。

他想起凌老说的“豫菜的根,在我们心里;豫菜的未来,在你们手里”,想起自己加入筹备组这半个月的忙碌。

和陈静雅一起整理北宋宫廷菜资料,跟着老厨师学熬高汤,帮着联系食材供应商,甚至熬夜写展示区的解说词……这一切,都是为了今天。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各位热爱豫菜的朋友们,上午好!”

凌老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整个宴会厅,沉稳而有力,“今天,我们在这里成立河南豫菜文化研究会,不是为了怀旧,是为了传承;不是为了守旧,是为了创新!”

他抬手指向身后的大屏幕,屏幕上出现了《清明上河图》的片段,画里的酒肆、食客,鲜活如生:“北宋时期,豫菜是天下第一菜,宫廷御膳、民间小吃,样样精致,样样讲究。可到了现在,提起豫菜,很多人只知道烩面、胡辣汤,不知道牡丹燕菜的刀工,不知道黄河鲤鱼的造型,不知道彭祖雉羹的鲜醇——这不是豫菜的错,是我们没把它的好,告诉更多人!”

李明远的眼睛慢慢湿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