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战时同盟(2 / 2)

“客户愿意付这个价,因为EGb提供的不是冷冰冰的软件,而是一套能融入他们每个工作节奏、立刻产生价值的管理‘神经系统’。

它把老板们从模糊的‘拍脑袋’和低效的‘追进度’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把精力真正聚焦在战略和决策上。

这笔账,算得过来。”

王总看向吴总,带着考校的意味:“吴总,天使轮时,张总哪一点最打动你?”

吴总笑了笑,眼神带着点回忆:“我看中他一点:不谈‘我多牛’,只谈‘我为客户带来那些价值’。

当张伟能把复杂的管理方法,提炼成可复用的数据指标,而且还能基于AI进行针对性建议时,甚至这样的指标,还有几十、上百个时,这家公司的壁垒,就不再是技术本身,而是张伟构建的这个模式很有前景。”

吴总、张伟虽然是貌合神离,但是此时不妨碍他们是统一战线,都需要把A轮忽悠下来。

吴总这话说得,那是滴水不漏,张嘴就来,肯张伟,肯定赛道。

李总翻动着面前的几张纸,那点残存的质疑似乎被压实成了更深层的考量:“最后两个小点。第一,全国四个区域铺开,你的管理半径和品控怎么保证?第二,意向客户池不小,交付能力会不会成为瓶颈?”

“我的扩张逻辑是‘复制’,而不是本地开花,我所有去到四个区域的人,本身就是在珠三角的人,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磨合成本。

我们根本不存在管理半径!

从公司成立第一天,我们的管理会议,管理模式,全部在我们自己的VR产品EGb空间中进行,即使我们相隔直尺也是在VR里,因为那里有数据,有模型,有AI辅助。

既然是VR,是信息空间,完全不存在管理的物理半径,和信息半径,只要我想,瞬间可以触达。”

张伟无比自信,甚至这就是自己的老本行,和创业的初衷,EGb连自己公司都搞不定,还想搞定别人?

“交付、品控,我们构建了严格的,成体系,成行业,成步骤的交付方法论。

我们公司的员工只要严格按照我们的步骤走,一定可以确保80分的交付质量,剩下的20分,我们交给天赋。”

吴总,看着张伟由内而外的战斗魅力,心中发誓“如果没有孟庆山,张伟一定是我的唯一!真是服了这帮tob出来的人,个个都是人精。”

吴总心中比较了下两人‘张伟忽悠更具有煽动性和逻辑性,孟的忽悠更具有亲和力和沁润感。张伟更加的刚性,孟更加圆融,各有千秋啊。’

小赵抓住机会抛出最后一个好奇:“张总,你们的首批客户种子从哪来?信任建立为什么这么快?”

“圈子。”张伟言简意赅,“两大核心圈:最早是我SAp的圈子,其次是创二代社群和商会。

信任为什么快?我张伟在SAp圈,还是小有口碑,很多前辈、从业人员愿意相信我,帮我。

我的第一个投资人就是我们SAp的前辈。

创二代圈,业内验证比广告快十倍,一家案例,三家演示,一场活动,形成连锁反应。”

李总抬起手,像为这场高强度对撞画下休止符:“行。核心问题基本覆盖了。我们还需要一点‘眼见为实’。

方便安排我们实地看两家客户的EGb使用情况吗?不用挑最漂亮的,要最‘典型’的,看他们怎么在日常中用起来。”

“随时欢迎。”张伟起身,态度磊落,心中却想,这也太快了吧,就进入尽调环节?

但是行动上没有任何犹豫:“就挑最能代表我们‘普通客户落地状态’的那几家。你们看过程,看效果,也看问题。”

会议室安静了片刻。

王总朝小赵使了个眼色。

小赵立刻会意,“噌”地站起来,掏出手机对准张伟最初那张A4纸右下角的二维码。

“我先扫为敬!”他语气带着点兴奋,扫码,点开资料包,眼睛快速扫过目录,那种“终于有硬货可以深挖”的光芒藏都藏不住。

吴总也站起身,将椅子推回原位:“那我们就不多打扰了。

三位老师有任何后续问题,资料包里有联系方式,随时沟通。

我们静候佳音。”他看向张伟,微不可察地点了下头。

出门时,张伟目光掠过桌上那几台安静的Apple Vision pro,如同致敬了刚刚完成一场硬仗的战友。

门合拢的瞬间,隐约听到里面兴奋的话语:“如果这个张伟真没吹牛,我好久没看到这么性感的非AI项目了,而且还是在A轮。”

电梯下行,镜面映出两人身影。

吴总手插在西装裤兜里,斜倚着轿厢壁,侧头问:“感觉如何?”

张伟理了理袖口,嘴角勾起一丝了然的弧度:“他们很专业,数据包能给他们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