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破帷 > 第187章 你划你的线,我走我的缝

第187章 你划你的线,我走我的缝(1 / 2)

竹院里的竹帘被风掀起一角,林昭然刚系好最后一只信鸽的脚环,就见檐下铜铃轻晃,送来绣坊方向飘来的皂角香——是柳明漪的信差到了。

那姑娘穿月白衫子,袖口沾着靛蓝染渍,递过个裹着青麻的小包袱时,指尖还沾着半枚朱红的绣针,针尖微颤,在晨光里闪出一点血似的红。

“柳娘子说,这是新试的‘行走缝’。”姑娘掀开麻布里层,露出半幅素色布帛,布面微涩,像未曾浆洗过的初织苎麻。

林昭然展开细看,见那布角的针脚比寻常密了三倍,指尖抚去,触感如细砂纸般粗粝,在裤脚折痕处,一行极小的字随着布纹起伏:“为何女子不能考?”字迹是用同色丝线绣的,不迎着光根本瞧不见;她将布帛斜举向天,日影穿过纤维,那些字便如蛰伏的蚁群,悄然浮出。

林昭然指尖拂过那些针脚,忽然想起柳明漪总说“丝线要缠成扣才牢”——原来不是要扣住布帛,是要扣住人的目光。

她抬眼问:“官府查得紧,固定讲席都拆了七处,你们怎会想到往衣缝里藏字?”

“前日里县太爷带人砸了西市书摊,有个老妇护着《问学》残卷喊‘这字长在我衣裳里’,”信差抿嘴笑,声音轻快如檐下滴水,“柳娘子听见这话,当夜就翻出箱底的百子千孙绣样,说‘缝里藏字,走一步露半行,比讲席还活泛’。”她指了指布帛边缘,“您瞧这腰带位置,绣的是‘税从何处来’——农妇弯腰拾穗时,日头正照在腰上,字就亮出来了。”话音落,一滴露水从竹叶尖坠下,正落在那行隐字上,洇开一圈淡痕,仿佛大地轻轻应了一声。

林昭然摸着那行隐字,喉间泛起热意,舌尖竟尝到一丝铁锈味——那是久病之人血液微沸的征兆。

前日程知微送来的密报里还写着“讲席被禁,识字人数减三成”,此刻却觉得那数字像被风吹散的灰,真正的火种早钻进了更密的褶皱里。

忽有凉丝丝的水汽扑在脸上,是院外的竹枝被风压弯,滴下晨露,湿意渗进鬓角,激起一阵细微战栗。

林昭然抬头,见信鸽已掠过竹梢向北去了,羽翼划破薄雾,留下一道几乎看不见的缝;转而瞥见石桌上另一封未拆的密信——程知微的火漆印还带着墨香,指尖轻触,尚余温,似刚离掌心不久。

拆信的手刚碰到封泥,就听见院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踏碎落叶,惊起一群山雀。

是程知微的暗桩“青雀”,他翻身下马时带翻了竹篓,里头滚出几截烧焦的竹片,焦臭混着泥土腥气扑鼻而来,“程大人让小的带话:触问板进了军营!”

林昭然捏着信笺的指节微紧,指甲嵌入纸缘,留下半月形凹痕。

所谓“触问板”,是程知微改良的铜钉问板,用布裹了钉尖,让人闭着眼摸字——这原是给目盲的老匠人教徒用的,不想竟传到了戍边营里。

“青雀”抹了把脸上的汗,从怀里掏出块粗布,布面粗糙,沾着灶灰与油渍:“营里伙夫说,夜里打更的敲梆子,他们就摸黑传这块板,摸到‘为何粮饷总少半’,摸到‘为何战死无抚恤’……听说是个退伍老兵带回的——他在南荒工坊做过三年活,夜里教新兵识字,就用这板子摸着认。”

林昭然点头,指尖轻点粗布边缘的白灰痕迹,那灰粉微潮,带着碱味,像是井台边刮下的墙皮。

“程大人如何应对?”

“程大人让小的带了新法子来。”“青雀”从马袋里取出个陶瓮,揭开盖子,里头是半凝固的白灰浆,散发出刺鼻的石灰味;他蹲下身,用手指蘸着灰浆在青石板上写:“民如春草,夜割复生。”字迹未干,就有晨露落上去,慢慢晕成淡白的雾,像一句被天意轻轻抹去的话。

林昭然望着那团淡雾,忽然想起三娃子在沙堆里抹眼泪的脸——那时他们教孩子用树枝划字,风一吹就散;后来用陶片刻字,官府收走陶片,百姓就把字烧进瓦罐;现在连白灰都成了笔,露水成了墨,烧不尽,收不光。

她低头看自己的袖口,柳明漪的“行走缝”还藏在折痕里,忽然笑出声,那笑里带着点热辣辣的疼,像松脂烧穿了茧,灼在神经末梢。

“青雀”走后,竹院又静了下来。

晨露滴答落在青石板上,将“民如春草”四字泡成一团朦胧雾气。

风歇了,竹帘低垂,只有檐角铜铃偶尔轻颤,像是替谁咽下了未尽之言。

林昭然伸手去拿程知微的密信,指尖尚未触及火漆印,忽听得院墙外脚步一顿,落叶惊飞。

下一刻,孙奉的身影已穿过竹影,寒气裹着他肩头的夜露扑面而来,袖口裂了一道,像是匆忙缝补过,茶渍斑驳如地图。

“裴少卿让我带话。”孙奉扯下斗篷,露出里面染了茶渍的官服,“沈相近日常翻《启智道》沿线的讲席频次表,翻完又烧了,烧完又让人重抄。前日小的在政事堂当值,听见他对着烛火说‘字是死的,认字的人是活的’——”他突然顿住,喉结动了动,“裴少卿说,他不是放弃了,是在等一个溃点。”

林昭然的手指在陶“问”字上顿住,指尖传来粗粝的磨蚀感。

沈砚之的声音突然浮现在耳边:“礼崩则国乱。”可他大概没料到,礼崩之处,长出的不是乱草,是会思考的苗。

“你如何看?”她问。

孙奉盯着石桌上的白灰字迹,眼神像刀尖刮过磨刀石:“小的在宫里当差十年,见过太多权臣收网——先放,再松,等鱼群游到网心,再猛地一拽。”他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油渍透出,像旧伤疤,“这是裴少卿抄的讲席数据,沈相烧了七份,他藏了第八份。小的一路换了三匹马,就怕——”

“我信你。”林昭然打断他,接过油纸包时,触到他掌心的薄茧,硬如砂纸,那是常年握笔与佩刀留下的印记,“你连夜南下,该歇了。”

孙奉摇头,目光扫过她案头堆叠的《波问录》手稿,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各地“缝中讲席”的新法子:“绣娘的衣缝”“伙夫的灰字”“孩童的烟问”……“您且看这个。”他指着手稿最后一页,那里贴着半片陶片,刻着“缝”字,断口锋利,划破纸页,“柳娘子的‘缝’,程大人的‘夜’,合起来不就是——”

“破帷的刀。”林昭然替他说完,手指抚过陶片边缘的毛刺,一丝刺痛传来,但她未缩手。

窗外的风又起了,卷着竹影在她脸上晃动,像无数双眼睛在看,在问。

孙奉忽然听见她咳嗽,很轻的一声,却震得案头的陶“问”字晃了晃。

他这才注意到,她的手背上浮着青灰的血管,腕间系着的药囊散出苦艾味——原来她病了。

“您……”孙奉刚开口,就被林昭然抬手止住。

她望着东南方渐亮的天色,那里有淡青的云在飘,像谁在天上缝了道若有若无的痕。

“去后屋歇吧,”她声音轻得像晨雾,“等我批完这卷《波问录》,再听你说京中事。”

孙奉退下时,听见她提笔的声音,沙沙的,像春蚕啃食新叶。

他回头望了眼,见她的影子投在纸页上,与那些“缝中讲席”的字迹叠在一起,慢慢融成一片。

竹帘外,晨露还在往下滴,一下,两下——缓而有力,像在敲什么更沉的节奏:“一问礼,二问权,三问铁幕如何穿。”捣衣声裹着晨雾渗进竹院时,林昭然正攥着笔杆打盹。

药囊里的苦艾味浸得舌尖发涩,手背的血管青灰如细蛇,可《波问录》最后一页还压着半块没写完的“问”字——那是昨夜咳得狠了,墨汁溅在“泥”字偏旁上,晕成团模糊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