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破帷 > 第184章 屋顶塌了,天还在

第184章 屋顶塌了,天还在(2 / 2)

午后,柳明漪浑身是泥地冲进院子。

她裤脚沾着草屑,发间别着朵野菊,手里攥着封染了泥点的信:“程知微的飞鸽传书!他说各地讲席都要行‘塌顶仪式’——新棚子盖好三日,让村童亲手拆屋顶,只留四柱。”她把信往桌上一摊,眼睛亮得像星子,“州里有官儿骂这是亵渎建筑,可咱们的老塾师回得妙:‘官修屋是护人,天授学是护心,护心的事儿,哪能拘着屋顶?’”

林昭然展开信笺,程知微的小楷依旧冷硬如刀:“沈相上月严令‘讲席需覆顶避雨’,今民间自毁屋顶,倒成了遵他号令——不过遵的是‘讲席’二字,非‘覆顶’二字。”她低笑出声,指尖划过信末的朱砂印,那是程知微独有的“刃”字押,触感微凸,像一枚藏锋的刀。

“还有更妙的。”柳明漪凑过来,声音压得像说悄悄话,“我联络了三十七个村子,约好每月朔望在高地‘千人问天’。不设讲者,每人向天问一题,声浪汇起来,比官差的铜锣还响。”她掰着手指头数,“有王婶要问‘女子何罪不得学’,李老汉要问‘死者名录何时刊’,连隔壁村的小哑巴,都用树枝在地上画了‘药书能念吗’——起初没人懂,直到柳姨蹲下来看了许久,才大声念出来……”

林昭然想起昨日雨里的童声。

此刻她忽然明白,那些被撕成引火纸的答问条,被雨冲走的布帘字,从来都没消失。

它们跟着炊烟上了天,随着粥香进了肚,最后在百姓的喉咙里长成了刺——不拔不快,不喊不甘。

暮色漫上山头时,孙奉喘着粗气冲进院子。

他怀里揣着个用油纸包得严实的竹筒,发梢还沾着山路上的露水:“裴少卿的信!他说……”

“莫急。”林昭然接过竹筒,指尖触到筒身的温度——是刚从鸽腿上解下来的。

她拆开信笺,裴怀礼的字迹比往日更急,墨痕有些晕染,像是蘸着连夜的急笔写的:“近日民间讲席事,某观之有感。旧制‘讲席备案’,原是防野言乱耳,今民自问自答……”

后面的字被墨点糊住了。

林昭然望着窗外渐浓的暮色,听见山风卷着隐约的童声飘来——是《无名歌》的调子,只是歌词被改了:“问从口出,风带走,天收信,地留根……”

她把信笺重新卷好,放进木柜最深处。

那里还压着程知微的密报、柳明漪的联络册,以及昨日雨里孩子们打湿的帕子。

起身推窗,湿雾扑面而来,檐角残滴落在石阶上,一声,又一声。

抬头望去——山尖的云已经散了,露出半轮新月。

月光落在柱身上,像撒了把碎银,又像谁在天地间画了支笔——正等着写新的字。

隔日上午,一名村童冒雨跑来,发间插着湿漉漉的蕨叶,递上另一封竹筒信:“孙奉昨夜返城打探,今早托我送来急报——裴大人当殿呈疏,要废讲席备案制!”

林昭然拆信,见裴怀礼笔迹动荡,末几行几乎洇开:“今民自问自答,如呼吸自然,何须官录?”她心头一震,仿佛看见那层犹豫的壳终被烧穿。

“沈相没批。”村童续道,“三日后颁《新规》,取消登记,但地方官须报‘讲席频次与民情动向’,说是‘教化参考’。”

话音未落,院外竹板声清脆——柳明漪来了,发间的野菊换成了沾露的山茶,裤脚还沾着泥星子。

“昭然!程大人的信到了!”她扬着手中的泥封竹简,“是个赶驴老汉捎来的——听说昨晚京郊启智道出了大事!几百人夜里蹲在路上,后来娃娃喊‘天,你听得见吗?’,满街应‘听得见’!云都被喊散了……”

林昭然指尖轻叩桌沿,心中明悟:你要记频次?

百姓偏把“问”字刻进月光里;你要查动向?

百姓偏让“问”声撞碎云头,让天听见。

“还有更妙的。”柳明漪压低声音,“沈相昨夜烧了本民情汇抄……孙奉捡了张碎纸,上面批着:‘问愈多,稳愈难;然堵之,则溃。唯导之以渐,缓其势。’”

林昭然接过纸片,烛火在碎字上跳动。

她想起沈砚之翻《礼制辑要》时的冷硬指尖,此刻倒像看见冰山裂开条缝。

她取笔,在纸片背面添了一句:“你导的是水,我种的是根——根深处,堤自崩。”

墨迹未干,她轻轻吹了吹:“替我传给程知微,就说这是给沈相的回礼。”

夜更深了。

林昭然推开窗,山风裹着湿润的雾气涌进来,夹着远处溪水涨流的哗响,如大地在低语。

虫鸣细细,却掩不住那股潜藏的躁动。

“要变天了。”她轻声道,伸手接住飘进来的第一滴雨。

那雨丝落在手心里,凉丝丝的,像极了前日杏儿额头上的泪。

她摸了摸袖袋里的竹片——那是今早孩子们用竹篾编的防滑垫,边缘还刻了个小小的“问”字,像一颗埋进泥土的种子。

雨越下越密了。

林昭然关窗时,听见山坳里传来细碎的响动——是哪个孩子冒雨跑来了?

她笑着点亮灯,灯芯“噼啪”一声,像一颗星子落进黑暗。

火光映在墙上,那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一直伸向远处的竹柱,仿佛也在仰头问天。

她忽然明白:这一夜的雨,不过是天地间又一次开口说话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