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破帷 > 第139章 灯不归处火连野

第139章 灯不归处火连野(1 / 2)

窗纸泛起鱼肚白时,林昭然才合了合酸涩的眼。

案头新收的竹片信札还散着松烟墨香,最上面那封是柳明漪从扬州加急送来的——“福兴祠供桌木纹经夜雨显‘学以立身’,里正欲铲,老妇拦着说‘这是天公在教咱们识理’,如今围了半条街的人抄字。”

她捏着竹片的指节微微发颤,指尖传来竹面细微的毛刺感,像有无数细小的针尖轻扎皮肤。

晨风穿隙而入,吹得信角微颤,墨迹边缘仿佛浮起一层淡青雾气,那是松烟与露水交融的气息,在鼻端萦绕不去。

前日绛州的“礼须长眼睛”,昨日登州的“民可教也”青苔字,此刻扬州的木纹显字,像串起的灯,在她眼前连成一片星火。

这些哪是“天示”?

分明是民间绣娘用针脚藏墨,老儒在木纹里刻痕,孩童拿药汁涂墙,借雨水、青苔、晚风这些自然的手,把被禁的字、被压的声,一桩桩托出水面。

她闭上眼,耳中却仍回响着昨夜驿马踏破寂静的蹄声,马铃叮当如碎玉,惊醒了沉睡的街巷;触觉记忆也未散去——接过黄麻纸时,指尖掠过纸面粗糙的纤维,墨痕未干,竟微微粘手,像是某种活着的东西正悄然渗入掌纹。

“昭然。”

门帘掀起时,程知微抱着一摞文书进来,青布衫角还沾着未干的泥点,湿冷的气息随他一同涌入。

他把文书重重搁在案上,发出闷响,震得砚池轻晃,墨汁微漾。

发顶沾着根草屑,在晨光下泛着枯黄,他抬手欲拂,却因疲惫只轻轻碰了下便作罢。

林昭然抬眼,见他眼底熬得发红,血丝如蛛网密布,可说话时拇指仍无意识摩挲着腰间的铜镇纸——那是当年在县学抄书,她用月钱给他打的,说是“压得住墨,便镇得住事”。

金属凉意透过布料渗出,她记得那日他掌心出汗,铜牌被攥得发烫。

“你又抢先了?”她指尖点向那摞文书,声音轻得几乎融进窗外渐起的市声。

程知微扯了扯嘴角,翻到最上面一页:“今早把春课勘合的签押全誊了新本,用松烟墨写得方方正正。附注里说‘火显之法原为防伪,今既生疑,谨停不用’。已着人送都察院了。”他忽然低头理了理文书边角,动作细致得近乎虔诚,声音轻了些:“前日你说‘要让他们的刀砍在棉花上’,我想着,这灰墨既是由我管的文房出的,便由我来收。”

林昭然伸手替他拈去发间草屑,触到他后颈一片凉汗,黏腻地贴在衣领边缘。

她心头一紧——这小吏从前替县太爷抄状纸时,手都要抖三抖,如今却能在赵元度的爪牙底下翻文书、改墨稿,连时间都算得准:赵元度的弹劾疏还在誊抄,他的“自证”倒先送了过去。

“做得好。”她轻声道,嗓音沙哑如磨砂纸擦过木面。

程知微耳尖一红,正要退下,外头忽然传来细碎的脚步声,靴底碾过青砖的摩擦声由远及近,带着一丝急促。

孙奉掀帘进来,手里捧个檀木匣,绣着金线的内侍服上还沾着桂花香,甜腻中混着一点陈年漆器的幽味。

他将匣子轻放于案,启盖时发出清脆的“咔”声。

匣中卧着一幅绢本画轴,展开时簌簌作响,丝帛滑过指尖如流水。

林昭然呼吸一滞——画中女子着青衫坐于高坛,手捧《诗经》,身侧围了七八个执简的女官。

阳光仿佛穿透千年,落在她们低垂的眼睫上。

题跋里“贞观七年,陇西李氏女博士授经于弘文馆”几个字,被人用金粉描过,亮得晃眼,映得她瞳孔收缩,喉头滚动了一下,尝到一丝铁锈般的腥甜。

“前日在秘阁当值,见这画收在最里层。”孙奉指尖抚过画中女子的衣纹,声音压得极低,“我让人连夜摹拓了二十份,昨日已着人送到各王府。今日晨间,定北王府的侧妃差人来问:‘这古制可还有迹可循?’”

林昭然盯着画中女子的眉眼,忽觉喉头发紧,胸口起伏间似有千钧坠落。

这些年她束发穿靴,在国子监咬碎牙忍那些“白丁”的讥诮,在礼部赔着笑听“妇人当守内”的训诫,原以为要独自凿穿这堵墙,却不想有人替她寻来古画,有人替她改墨稿,有人替她在民间撒下星星点点的字。

“姐姐。”孙奉合上画匣,扣锁轻响,“赵元度若要拿‘女扮男装’做文章,咱们便拿‘女博士’堵他的嘴。古制里有女子登坛讲学,如今不过是让女子识字明理,他若说这是‘干政’,便是在骂贞观的圣人。”

窗外传来梆子声,三更转五更,早市开了。

油锅炸馃子的滋啦声、挑担吆喝的尾音、驴蹄敲地的哒哒声,混着炊烟与豆香飘进来。

林昭然起身推开窗,晨雾扑面而来,湿漉漉地贴在脸上,带着热豆浆的甜香,混着孩童背书声:“‘有教无类’——”尾音被风卷着,撞在青瓦上又弹回来,清亮得像檐角铜铃初振。

“柳娘子那边。”她转头对程知微道,“《野言录》加印三百册,让商队往江南走时,每车货里夹两本。世家的书斋要清贵,可他们的厨娘、马夫、绣娘,总得识几个字。”

程知微点头,把文书收进木匣时,袖中掉出张纸。

林昭然拾起来,见是他新写的《乡学条例修订案》,边角密密麻麻批注着“灯油钱可摊派”“冬学可延至戌时”,墨迹未干处洇着水痕,不知是汗还是泪,指尖一触即染,留下淡淡的灰斑。

“还有一事。”孙奉忽然压低声音,“裴少卿昨日在崇文馆翻《周礼》,翻得那书脊都松了。我听他跟典籍官说:‘礼失求诸野’,可若野有良礼,庙堂该不该容?’”

林昭然望着晨雾里渐次亮起的灯笼,烛火在薄纱罩中摇曳,光影投在墙上如游蛇舞动。

她想起昨日裴怀礼信里那句“风不起,树已自摇”。

此刻她倒觉得,风或许就要来了——不是摧折的风,是把树摇醒、把根扎深的风。

案头的《野言录》草稿被风掀开一页,纸页哗啦轻响,上面歪歪扭扭记着各地的“天示”:绛州的“礼须长眼睛”,扬州的“学以立身”,登州的“民可教也”。

这些字原本该锁在破庙的墙缝里、藏在绣样的针脚里,如今却要跟着商队、跟着家书、跟着妇人的妆匣,爬进朱门大院的书案,落进锦缎裹着的经卷旁。

“去把柳娘子请来。”林昭然转身对孙奉道,“《野言录》的序,我要写‘此非野言,是千万双没拿过笔的手,替天下人说的话’。”

晨雾渐散时,她看见巷口的茶棚下,几个绣娘正凑着看一本《野言录》。

最年轻的那个指着“民可教也”四个字,对同伴说:“我家阿弟要是能识这个‘教’字,说不定能进乡学……”声音清脆,带着希望的微颤。

远处传来开朝的净街锣声,铜锣嗡鸣,余音荡在空中久久不散。

林昭然摸了摸袖中那支灰墨笔,笔身已被体温焐得温热,木质纹理清晰可辨,仿佛血脉流动。

而她要做的,不过是继续替那些举着隐字灯的孩童、藏着针脚字的绣娘、刻着木纹经的老儒,把他们的声音,一桩桩、一件件,捧到这朝堂的风口上。

风不起,树已自摇。

可树摇了,风还会远吗?

林昭然望着晨雾里渐次亮起的灯笼,耳中还回响着孩童拖长的“有教无类”。

她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案上《野言录》的卷边,忽闻窗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是程知微派去通政司的小吏回来了,青衫下摆沾着朝靴踏过的泥点,额角渗汗,双手捧上一卷未封的黄麻纸:“裴少卿的朝辩录,刚从值房誊抄来的。”

纸页展开时,墨痕还带着湿意,散发出浓烈的松烟与胶香。

林昭然一目十行扫过,在“师氏掌以媺诏王”那句顿住,指节微微发颤,指甲刮过纸面发出细微的沙沙声。

她想起前日裴怀礼在信里说“要把古制当刀使”,原以为不过是文人激愤,此刻看他在玉阶下抬袖引经,“若古制皆可废,则‘有教无类’亦当删去?”这一句如锥子扎进殿中死寂,连皇帝的朱笔都悬在半空。